时间:2017-11-23 15:13
来源:湖北省发改委
第三章 强化资源环境约束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约束,做好产业准入限制,着力化解重化工等污染型产业沿江布局的困境,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维护长江生态安全。
第一节 开展资源环境评价
与《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在全省开展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评价方法及结果见附件1),评价情况如下:
1.水资源评价。我省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总体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局部地区缺水严重。缺水区域主要分布在十堰茅箭区、荆门掇刀区、沙洋县、黄石下陆区、黄石西塞山区、黄梅县、襄阳樊城区、枣阳市、孝感孝南区、安陆市、云梦县、随州曾都区、广水市、随县等市县,要引导发展低耗节水型产业。
2.土地资源评价。我省可利用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地区,大别山、幕府山、秦巴山、武陵山四大片区土地资源匮乏,开发条件较差,具体包括宜城市、十堰郧阳区、丹江口市、京山县、当阳市、利川市、宜恩县等市县,要引导发展节地型产业,提高单位用地产出效率。
3.环境容量评价。我省生态环境总体较好,局部地区环境容量超载,主要集中在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十堰市的主城区,要做好污染防治,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
4.生态脆弱性评价。鄂西圈整体属于生态脆弱区,鄂东北区域的麻城、广水、大悟、红安、罗田、英山等市县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要引导发展生态绿色产业,尽量避免大开发、大建设。
5.生态重要性评价。生态重要性较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神农架林区、十堰郧阳区、竹溪县、保康县、兴山县、巴东县、建始县、恩施市、咸丰县、宜恩县、鹤峰县、五峰县、长阳县、洪湖市、赤壁市、咸宁咸安区、鄂州梁子湖区等17个市县,要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相应产业。
6.自然灾害评价。全省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集中在神农架林区、十堰郧阳区、丹江口市、房县、巴东县、秭归县、通山县等7个市县,要科学规划产业园区选址,尽量避免地质灾害敏感区。
在各因素评价基础上,开展全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显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超载区域和临界超载区域大多属于我省重点开发区,是主要的产业集聚区。这表明,在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的同时,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明显加重,亟需建立产业发展约束机制,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强化产业发展约束
1.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对《国务院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55号)列入禁止准入的十七类产业项目、生产行为要严格禁止,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项目,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对列入限制准入的二十二类产业项目、生产行为,要严格执行准入条件,未经许可,不得从事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修正版)明确的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要进行分类管控,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2.严格执行我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认真执行我省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即:严禁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及造纸行业项目;超过1公里不足15公里范围内的新建项目,要在环保、安全等方面从严控制。
3.强化资源环境因子对产业发展的约束。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按照水资源缺乏地区、土地资源缺乏地区、环境容量超载地区、生态脆弱性和生态重要性地区、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等不同类型,与国家的相关产业准入政策相衔接,与我省节水、节地和生态环保的相关政策文件相衔接,明确湖北长江经济带特定区域的产业禁止、限制进入的领域(见表2)。
第四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用市场化、法制化方式去产能,完成“三去一降一补”[7]重要任务。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湖北产业发展由传统经济发展思维向“互联网+”融合思维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转换、由生产为主向生产和服务融合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及高效生态农业,构建产业绿色、安全发展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绿色低碳、高端装备、新材料、数字创意等市场潜力大、引领作用强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打造新的支柱产业。
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硬件、软件、平台和服务的一体化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强化带动、巩固优势、迈向高端的思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新型显示、信息通信设备及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产业,努力扩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综合应用。
1.集成电路及新型显示。推进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建设,以整机应用和信息消费需求为牵引,重点围绕存储器芯片,推动整机与芯片联动、硬件与软件结合、产品与服务融合发展,形成以芯片设计为引领、芯片制造为支撑、封装测试与材料为配套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积极引导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光通讯、北斗导航把握机遇快速发展,积极突破发展大尺寸面板,提升中小尺寸面板竞争力,提升新型显示产业能级。
2.信息通信设备及智能终端。以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全光网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等项目建设为契机, 加强智能终端、终端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与数字内容服务、软件分发的融合互动,促进移动智能终端向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方向推进。大力发展大尺寸预制棒、特种光纤、光接入系统、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传输设备、高端光电子核心芯片和器件等产品。加大系统设备软件核心和关键技术及平台的研发力度,增强系统设备向网络融合、下一代网络技术平滑演进的能力。密切关注量子通信发展,加强量子通信核心器件研究与技术储备,抢占量子通信技术及应用研究制高点。鼓励整机企业与芯片、器件、软件企业协作,加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可穿戴装备等各类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
编辑:刘影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