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5 10:55
来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大气环境质量方面,1-11月全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创历史同期最低。其中,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3%。空气重污染3天,同比减少10天。
水环境质量方面,1-11月全市I-Ⅲ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超过50%;劣Ⅴ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小于1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土壤环境质量方面,全市土壤环境总体良好,风险可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
2019年主要工作进展
(一)蓝天保卫战扎实推进
一是综合治理机动车污染。1-11月全市淘汰国三柴油货车4.18万辆,累计推广纯电动车30万辆。2.3万辆重型柴油车纳入在线监控平台,实现精准执法、溯源监管。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通过市人大三审。
二是精细化管控扬尘污染。印发《北京市扬尘管控工作意见》,明确部门职责、细化管理标准。施工扬尘处罚情况每月曝光,多部门联合惩戒,提高扬尘污染违法违规成本。建成覆盖街乡镇的PM2.5、TSP“双合一”监测网络,开展1700余条道路尘负荷走航监测,每月排名通报。1-11月预计全市降尘量均值为6.1吨/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20%以上。
三是深度治理行业污染。动态清理“散乱污”企业360家。累计50家重点行业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一厂一策”治理。1.4万余家餐饮企业完成油烟提标改造。
四是更新完善空气重污染应急措施。落实国家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对16个重点行业1700余家企业建立空气重污染应急减排清单,分级采取差异化管理,提高应急减排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碧水保卫战全面推进
一是保障饮用水安全。全面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15个“挂账”问题全部提前完成整改。完成全市市级及区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按季度公开饮用水水质信息。
二是加强水污染治理。基本完成第二个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动方案,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4%。开展“清河”专项执法行动,严查工业废水直排问题。开展建成区黑臭水体交叉监测,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果。
三是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印发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发布《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四是深化区域联保联治。稳步实施密云水库上游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联合河北省编制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聚焦雄安新区,建立白洋淀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工作机制。京津冀三地联合开展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提升跨界水污染突发事件妥善处置能力。
(三)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
一是持续推进土壤详查和监测。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成覆盖全市各用地类型的土壤监测网络。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园林绿化等部门按分工对农产品产地、地质环境、园林绿化用地开展专项土壤环境监测。
二是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农药用量。加强重点单位污染防治,34家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单位管理。
三是严格管控建设用地环境风险。制订《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进一步规范建设用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要求。建立关停企业动态筛查机制,落实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四是积极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因地制宜落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
(四)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门头沟区、密云区分别获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落实生态空间监管职责,有序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条例立法调研。推动自然保护地监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绿盾2019”疑似点位实地核查率100%。
(五)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序推进
强化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统筹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作,2019年预计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5%左右。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顺利完成第6个年度履约工作,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累计成交额达14.6亿元。
(六)营商环境大幅改善
优化精简环评管理范围。发布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北京市实施细化规定》,下调相关行业环评管理等级。所有政务服务事项申报要件和办理时限进一步压缩。按要求取消环保竣工验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按季度组织开展环评文件技术复核、通报;提醒、指导建设单位及时开展环保验收,减少“未验先投”行为,开展自主验收效果抽查评估,并督促整改。
(七)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接诉即办,维护市民环境权益。通过建立诉求快速响应、严格审核把关、强化部门联动等工作机制,自5月份市级部门“接诉即办”工作纳入区委书记点评会范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考核成绩实现“七连冠”,交办案件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均为100%。
二是公众参与,加强生态环境文化建设。倡导“一微克行动”,形成良好社会共治氛围。累计千万人次的市民通过线上线下参与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V蓝北京”主题公益活动等。5万人次通过参观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环保开放设施,体验生态环境成果。3万余人通过近200场“绿色北京 绿色行动”宣讲活动深入了解生态文明建设,27所学校参与了70余场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生态环境理念得到积极传播。
编辑:陈伟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