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双碳时代来临,污水处理该如何布局?

时间:2021-07-02 09:18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吴霜


中节能国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涛技术总监分享了“污水处理厂碳排放核算方法与评价体系构建”主题发言。李涛总监引用了中国人民大学王洪臣教授的分析数据,即污水处理行业尽管经济总量、投资规模和从业人员只有经济全行业的千分之一,但碳排放量却占全社会总排放量的1%-2%,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碳行业。

李涛总监强调,污水处理行业的低碳化势在必行。原因在于“低碳化”意味着污水处理行业精细化、智慧化、资源化、生态化等全面融合;意味着能源资源的更高效利用;意味着更经济、更清洁和更安全的能源结构;意味着工艺技术、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空间格局的全面绿色转型;意味着水处理行业有可能真正找到其具有内生可持续性的市场商业价值。

污水处理厂低碳化是指通过计算污水处理厂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个自然年)处理单位污水直接和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优化工艺、节能降耗、资源回收、新能源开发利用、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处理等方式,降低污水处理厂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污水处理运行阶段低碳化。

建设阶段:包括电能消耗、水资源消耗、建筑耗材消耗和环境排放。

运行阶段:包括电能、化学药剂、污泥处理处置、运输等环节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

拆除阶段:包括电能消耗、建筑垃圾处理处置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

污水处理厂的低碳化系统解决方案包括:顶层设计、运营管理、技术支持、资金支持。

顶层设计:在规划设计阶段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高标准达标排放、污水资源化、能量自给、环境友好等更多层面综合考量。

运营管理:要考虑自上而下研究制定低碳化、运营管理行动方案和考核方案。

技术支持:要有针对性地从减碳技术、零碳或负碳技术角度推动技术优化升级。

资金支持:完善与碳减排相关的投融资体制机制。

李涛总监分享了“双百跨越”污水处理标杆比选评价方法和评价导则构建体系,评价方法和导则将适用于 “双百跨越” 低碳化标杆污水处理厂比选,为低碳化标杆比选提供具体操作工具,为专家评审提供评价依据。

最后提出有利于污水处理行业低碳发展的几点建议:摸清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现状本底;选取典型污水处理系统研究基于空间和时间尺度的整体碳排放足迹;典型污水处理低碳化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碳技术经济性分析;污染物减排和低碳排放的工程最优化选择;结合厂网一体化、泥水一体化研究污水处理低碳化的商业模式;结合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协同治理研究流域综合治理的碳汇价值。

1625190104478250.jpg


中国人民大学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教授表示,碳排放关系到人类的未来,“碳达峰、碳中和”人人有责。目前有些低碳路径走偏了,例如一个企业要碳中和,一个小行业要碳中和,其实碳中和是以全社会和国家为尺度进行考量的;西方国家已经将发展和能源脱钩了,污水处理行业中,污水的输送和处理追求的是达标水质,永远不可能和能源消耗脱钩,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的心态,有一种“碳中和未必在于我,但是碳中和必定有我”的心态,否则会困惑,成就感会很差;低碳化落脚在精细化运行、高效设备选型、新技术驱动;5万吨/天、10万吨/天、15万吨/天等中小处理规模具有行业普遍性,但是低碳数据没有大规模污水处理厂好,建议将大规模污水厂低碳指标凝练出来用于指导中小规模污水处理厂进行低碳对标。

1625190150357661.jpg


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执行总裁李力表示,污水处理不仅涵盖水务还包括水环境,所以污水处理行业不仅要低碳,还要向负碳去努力。我们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还要深刻推进可持续发展,污水处理行业要有更高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双碳时代”我们有新的责任也有新的任务;过去我们是内生式和内涵式的静脉产业发展模式,内生式和内涵式如何持续地支撑我们发展,同时打通互联静脉和动脉,未来在污水处理行业内生式和内涵式发展的主航道以外,会开拓外延式发展路径,其中五大高碳排行业将是环境产业新的主战场,我们既要帮他们治理污染,也要帮他们减碳;目前,燃气行业和危废行业市场化水平比较高,未来污水处理行业市场化有更好预期,加之碳交易的活跃,这些都将推动污水处理行业的高质量转型。“节能环保”是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将来会演变成“节能环保减碳”,环保能够延伸到减碳,但是不能完全覆盖减碳。我们行业发展从解决污染物问题,到解决营养物问题,现在已经有了生态指标,温室气体减排将不是政府强制要求的,而是行业会主动参与其中,形成跨介质处理和跨行业处理,使多种基础处理设施融合,形成产业渗透,我们停留在环保和工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产业渗透是未来拉动行业服务范式的升级方向。

1625190177963963.jpg


北京大学“百人计划”优秀人才计划研究员刘思彤介绍,从高校产学研角度促进实现“双碳”目标来看,还有很多需要加强的方面,高校研究工作者和产业对接之间还有些距离。高校很多技术研发是项目导向型,而不是产业实际技术需求导向型,科学研究需要更密切地和产业需求对接。建议E20环境平台搭建企业和高校的“产学研沟通合作桥梁”,以产业实际问题需求为导向,推动低碳技术快速落地。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