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厦门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发布,描绘厦门市生态环保工作蓝图

时间:2021-12-27 10:03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强劲新动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化发展,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相统一。

坚持系统治理、精准施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推进陆海统筹、城乡统筹,强化污染治理的科技支撑,分流域区域、分行业企业、分管控时段、分污染源实施精细化管理。

坚持全民行动、社会共治。明晰党委、政府、企业、公众等各类主体权责,畅通参与渠道,强化公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构建全民行动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和行动自觉。

坚持创新引领、打造精品。对标新加坡,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巩固、拓展、提升制度改革成果,打造一批“厦门经验”和“厦门范例”。

第三节 规划目标与指标

展望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人居环境与城市品质全面提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总体形成。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在峰值基础上持续稳定下降,持续推进碳中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加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得到有效满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和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率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超越,率先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样板城市。

“十四五”时期,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化,结构性调整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空气质量保持全国前列,节能减排控制有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绿色生活方式全面推广,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成为陆海一体协同发展和生态文明治理创新典范。

——率先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空气质量全国排名“保十争先”,优良天数比例保持高位运行;地表水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加快联动建设;土壤安全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固体废物、化学品与核辐射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率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深入实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趋势率先得到有效控制,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明显,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率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线一单”率先落地实施,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森林、湿地、海岸带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成效。

——率先匹配环保设施处理能力。全面推进实施污水处理能力提升“三个一百”工程,基本实现城市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保持原生生活垃圾常态化“零填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能力满足需求,危险废物实现各类污染因子本地化处置并富有余量。

——率先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保障有力,政府、企业、公众等各类主体生态环境保护权责明晰,环保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规范健康发展,闽西南、海峡两岸生态环保共治共保共享机制更加完善。

表2 厦门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指标

83.png

84.png

第三章 着力源头管控,加快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推进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建设以“三区三线”为基础、“三线一单”为支撑的国土空间均衡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促进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推进形成绿色空间格局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全面深化“多规合一”改革与成果应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加快编制和严格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形成以全域全要素、陆海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统筹的空间规划体系。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一屏、一湾、十廊、多组团”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全面实施国土空间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机制,形成均衡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合理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把土地用途管制扩大到山地、林地、溪流、农田、湿地、海洋等所有生态空间。

建立生态环境分区引导机制。落实“三线一单”,建立动态更新和调整机制,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三线一单”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改革,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产业布局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重大生态环境政策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改善产业空间布局。建立产业规划动态评估制度,评估情况作为规划后续实施和项目落地的重要依据。全市产业布局以及项目生成,应当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准入要求。推进现有化工、工业涂装等大气重点防控企业进行优化重组,实现装备升级、产品上档、节能环保上水平。严格落实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

第二节 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

推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积极引导企业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实现优质制造。以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为重点,推进传统产业深度治理和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转型升级改造。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大幅提升产业清洁化水平。推进建材、电镀、加工制造等产业提升改造,提高产业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12345678...19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