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薛涛:读《道德经》中的几点管理学体会(三)

时间:2023-08-07 09:25

来源:E20水网固废网

作者:薛涛

由于道德经各章节对“无”即为有、“虚”即为实有很多描述,趋近无私的必要性、途径和最终个人收益(最终个人收益会远大于自私的人)的论述就不在本章展开了。只点一句关键,“有道者”要做到的,是“利他的结果是利己”,而不是“利他的目的是利己”,不能识别这个差别,就会走向歧路,即佛家常说的“佛魔一念”[1]。

“虚”“无”在《道德经》中的地位,和“一生二、二生三”是同等高度的纲领级内容,只是前者在《道德经》中更加广泛的分布,在此处,虚、无即可对应着无私。回到自私和无私这一对矛盾体,两者能在一个“有道者”身上如何做到和谐的共存,恰恰是我修习的“管理学”流派的最大的法门之一。其背后,蕴藏着最合理的和最深邃的商道、管理和处世哲学,也是需要达到“二生三”的境界才能偶尔触摸到的。

二、《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别人的译文: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会留下破绽;善于计数的人,不必使用筹码;善于封闭的人,不用门闩,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别人也解不开。所以有道的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因而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在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之物。这叫作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导,不珍惜不善人的借鉴作用,即使自以为绝顶聪明,其实也是大糊涂。这实在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我的体会:

简单的说,本章开篇的五善,可以理解为就是在讲技能的高阶,是一种武侠中“无招胜有招”的感觉。那么,其背后的原因,是“善者”悟(认知)透了技能的背后规律,并利用到了类似自然的力量。所以,这些顶级的技能的升级,又会符合辩证循环螺旋上升的道理,从简单到复杂又回归高阶的简单。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技能树升级中能体验到这一点,那么在这方面他一定是卓越的。

由此引申,在工作和生活中能把繁杂的事情,弄得很简单,让大家都看得懂,才是真正的高手,反之,把很简单的东西,搞得很复杂,其实是一种低水平的掩饰。我们常说,“过度管理比没有管理更可怕”,就是后者的绝佳例子。当然,这往往也是一些咨询公司为了赚到咨询费的无奈的诡计。

当我读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不由得拍案叫绝,又深刻自省。管理学角度简单理解,就是识别每个人的长处,在管理中人尽其才的使用他们。当然,这个并不足够,组织结构的调整空间是有限的。毕竟,服务于公司发展目标是第一任务,而不是随意因人设事。所以,虽然几十年来,我是一个希望自己做到向下负责的管理实践者,但是,我也发现我一直不能做到照顾到每个人。尤其最近七八年,我连“育”人都逐渐收缩到只“育”我觉得值得提携的人,因为觉得自己力有不逮(原因详见本系列后续第十章对《道德经》第五十九章的解读)。

对着这几句,我的体会是,还是我的水平不够,以及“育”的方式不对,所以才使得自己陷入这样的困局。想解决它,在思路上就是两步(这是个普适性的方法论,也是促进个人修行中实现“二生三”和能力升维的关键):1、归因于己,2、力求”认知“力的第三点“破格”(可参见本系列第一篇中对《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的解读,具体可见:薛涛:读《道德经》中的几点管理学体会(一)

那么,此处破格的具体解法是什么呢?具体而言,首先方法要有所调整,选择以文“奉”[2],就能够更加突破自己精力的限制。其次,应选择特别“传授“几位善“奉”者,并要求他们继续“奉”之,以此传递并共同提高。这里就可以用本书第二章《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里解读里提示的,“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背后举一反三的深意——选择培养更多与我一起“奉”的“有道者”[3]。突然决定写现在这本书,也是这个意图。最后,学无止境,突破自身修为的限制是核心。如果我能够在不投入更多精力的前提下,将曾经以为不能教育的人也带起来,那也将是我自己水平的大提高。下一句“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是对称的,看译文即可,就不用再详细解释了。

后面的“善人”的“善”,简单理解“为善于学习(修道)的”,就可以了。后面两句的关键处是,首先把人分为善人(善于学习的人)和不善人(不善于学习的人),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圣人”“有道者”和“百姓”[4]。

老子特别强调,不善于学习的人也有他的价值,违背了也会有损,这个可以简单理解为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这个还没有达到老子的更深的意图,老子说的是“三人行皆是我师”。普通人(可以理解为不善人)在生活中观察其他人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往往也都是宽以待己、严已律人的,这个是制约了绝大部分普通人进阶的隐性天花板之一。此外,一些本身做得已经很不错的公众人物(从其能取得的成就来看,他们往往也算“善人”了),我们这些“不善人”偏向于选择更加苛求他,而不是学习他的优点,损失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机会,这就是“不善人”的普遍的短板。而老子强调的是,即便是“不善人”,也都有值得“善人”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两相对比,这个差距,是多么的大?

进一步详细分析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人们容易把“善人”过度理想化,要求他们是完美的,这是“百姓们”自己的错误。巴菲特的孩子遇到车祸,有人告诉他时,巴菲特头也没抬,第二天才有所反应;比尔盖茨的婚姻晚节不保,华盛顿蓄黑奴等,这些成功的人在德行上确实有缺陷,但是有缺陷是生而为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有道者”(尘埃)乃至圣人(星宿)”[5]也是一样。对应到自己身上,我们当然是要谨言慎行,尽量修行,减少弱点,这就是严以律己。而对于我们看待其他人,无论是看待“善人”还是“不善人”,却要尽量发现和学习他们的优点,而不是死盯着找他们的缺点来使得自己心理平衡,并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沉沦。可见,宽以待人,并能够发现和学习“善人”和“不善人”的优点,本身也是一种修行,而由此获得的提升,就是对修行者最大的福报。可惜在生活中,“不善人”在这方面最容易犯错误,使得他们自己困在了自己作为“不善人”的“刍狗”格局之内。所以,老子在结尾写到,做不到这个境界,则是“虽智大迷“(看似绝顶聪明其实是个大糊涂)。反之,要做到宽以待人且“三人行皆是我师”,是谓要妙”(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