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生态福地 美丽福州”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

时间:2024-12-31 09:04

来源:福州市人民政府

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生态福地 美丽福州”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持续优化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推进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修复,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详情如下:

“生态福地 美丽福州”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扎实推进美丽福州建设,根据《“生态福地 美丽福州”建设规划纲要(2023—2035年)》要求,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持续优化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推进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修复,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到2025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福州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突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突破,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19.5%。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主要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国控断面Ⅱ类以上水质比例力争达到66.7%,小流域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比例保持95%以上,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完成省下达指标,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18.6微克/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维护;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6%,城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40%,市建成区满足海绵城市标准的面积高于50%。福州市主城区的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和长乐区率先达到美丽城市目标(试行)要求,美丽乡村建成比例达到20%,建成闽江、敖江等4条美丽河湖,8个湾区全部建成省级美丽海湾,福州滨海新城岸段、福州鉴江半岛—黄岐半岛东部海域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力争4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建成美丽园区。

到2027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福州建设成效显著。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度推进,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逐步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地表水I—II类水质比例稳中有进,闽江流域干流国控断面水质全面达到Ⅱ类及以上,小流域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比例保持95%以上,消除大部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比例达到90%,城市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18微克/立方米。城市绿色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提升,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建成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45%,市建成区满足海绵城市标准的面积高于55%。福清市、闽侯县和连江县达到美丽城市目标(试行)要求,美丽河湖建成率和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均达到50%,兴化湾、福清湾力争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美丽园区建成率达到40%左右,美丽福州建设形成一批示范样板。

二、低碳协同活力强劲的绿色发展样板建设行动

(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行动。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严守环保、安全、技术、能耗、效益等标准,以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橡胶、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纺织等行业为重点,实施绿色低碳改造工程,建设固废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持续提升传统产业含“绿”值和降低含“碳”值。依托骨干企业大力开发面向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食品加工、化纤纺织、医药制造等产业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鼓励发展智能家居设备、智能机器人、智能车载设备、智能医疗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大屏设备、智能安防设备等产品。推动重点领域采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改造提升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物流车间等生产系统,分步骤、分层次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全面开展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建设。现有传统产业力争2025年前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二)绿色产业培育发展行动。持续推进绿色制造工程,推行清洁生产,引导冶金建材、石油化工、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装备实施升级改造。培育壮大先进绿色制造业,围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电机产品、通信设备等产业开展高端智能再制造试点,加大对高端智能再制造试点推广应用。加快培育优质数字创新企业,拓展数字产业化未来新赛道,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若干个总部经济区或集聚区,打造一批总部企业聚集、科技含量高、现代服务业发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总部经济区。至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50%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数据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三)碳达峰落实行动。推动电力、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重点控排企业制定碳达峰工作方案。持续推进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技术技能提升工程,重点实施工业电机、内燃机、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计划,从源头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提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重点推进福州兴化湾海上风电项目开发,优化电力布局和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推动能源领域协同增效。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32%。推进装配式建筑项目开工建设,合理布局装配式建筑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客运体系。协同推进多领域低碳试点建设。(责任单位: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

三、绿色和谐生态宜居的美丽城镇标杆建设行动

(四)美丽蓝天守护行动。完善扬尘控制网格化管理机制,探索扬尘污染智能监管模式。加强预湿和喷淋抑尘措施和施工现场封闭措施管理。城市出入口及城市周边重要干线公路路段清扫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清扫,完善扬尘在线监测设施和监控设施,加强码头扬尘污染治理,实施干散货码头扬尘综合整治。推动福州港罗源湾港区疏港铁路建设。严格落实轻型汽车和城市重型柴油车辆实施国六排放标准。深化推进清洁柴油车(机)行动,逐步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开展全市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排放整治工作。加大油烟超标排放、违法露天烧烤等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有效应对轻污染天气。强化城市噪声管理。到2027年,实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18微克/立方米,县级城市细颗粒物浓度力争接近15微克/立方米,O3浓度稳中有降,全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委、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交通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五)水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加快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全面推进市政排水管网及居民小区、公共建筑、企事业单位内部排水管网错接混接改造、雨污分流改造和破损管网更新修复,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管网空白区。推进城镇截污纳管和雨污分流,巩固城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福清市率先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全面推进连江县城市内河水体整治。加强河道问题巡查执法和联合防控。推进流域精细化管理。强化“河长制”“河长日”落实,及时发现并查处河道“四乱”问题,对水岸垃圾、河岸侵占、河道乱采、设施破损等问题加强执法。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优化排污口布局。结合群众亲水需求,因地制宜推进硬化河岸改造、河岸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开展河口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实现“人水和谐”,打造亲水岸段。到2025年,福州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5%(福清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中心城区(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长乐区)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市政管网基本全覆盖;到2027年,福清市、闽侯县和连江县实现建成区生活污水收集市政管网基本全覆盖,其他县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成效显著。〔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六)无废城市建设行动。探索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持续推进清洁生产。推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建立有序的建筑垃圾消纳处置体系。全面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推广“三端四定”模式,完善固废分类智慧管理平台建设,鼓励微型垃圾资源化项目。继续推进餐厨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建立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废塑料源头减量机制。实施监督快递行业落实国家快递绿色包装标准,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化、绿色化、可循环。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目录,降低再生资源回收成本。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配套建设,探索制定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标准。至2025年,城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60%以上,力争城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无害化处置率保持100%。〔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七)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传承福州城市传统山水格局,塑造闽江、乌龙江两大滨水景观带,引导城市景观格局从“小山水”走向“大山海”。构筑连通山海的景观网络,构建中心城区“一环众山护榕城、两廊两湾连山海、双轴贯通融古今、四区十片显特质”的总体景观结构。创建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运动、电子信息、特色制造、科技教育等特色小镇(城)。构建“两环、一带、两廊、十楔、十四群”的绿地系统布局,初步形成城绿协调的有机网络系统。结合“两江四岸”整体品质提升,提升滨江公园的景观绿化。结合山体生态修复、郊野生态公园建设,提高绿地生态功能和休闲服务功能。按照主要公园绿地1公里的服务半径推进公园建设,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到2025年,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6%。〔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园林中心、市生态环境局、市文旅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八)绿色交通出行提升行动。发展智能交通,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打造“海丝”国际枢纽机场和枢纽港口。优化城市道路功能和路网结构,开展道路微改造、辅道改造,引导投用智慧停车系统。打造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支撑、出租车为补充、多样化慢行交通为延伸的综合性公共交通体系。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绿色公路、绿色铁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空港及绿色枢纽场站。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主城区(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长乐区)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45%以上,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1%,县城不低于60%;到2027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2%,福清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其他县城不低于65%。市区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以上,新能源城市公共汽电车比例达到95%,新增物流配送、轻型环卫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城管委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九)绿色建筑推广普及行动。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持续推动老旧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鼓励智能光伏与绿色建筑融合创新发展。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大力发展适应福州资源禀赋和需求的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生物质能、空气源和水源热泵等。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城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40%,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力争达到8%;到2027年,城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45%。〔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十)绿色生态社区建设行动。新建社区因地制宜采用被动式设计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合理选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开展街巷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三微行动”,推进地下空间分层开发利用。推动水、电、气、路灯等配套基础设施绿色化,普及节能照明、节水器具。建立社区碳排放管理体系,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服务模式。合理布局便捷回收设施,科学配置社区垃圾收集系统。保护自然景观,维护社区生态系统平衡,推行立体式绿化,最大限度提高社区绿视率。〔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园林中心、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十一)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行动。及时修订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标准。打造城市生命线系统,加强城市管网、排水防涝、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针对重点防洪涝区域实施排水管网升级改造,合理规划建设雨洪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城市生态廊道系统,按照通风廊道、降温节点、通风口的建设模式,逐步建设10条城市风道,构建福州市“一轴十廊、一门多点”的通风格局。建设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完善应急感知、应急通信、应急指挥等网络建设,实现市级指挥中心—县级指挥中心—应急现场多级指挥联动调度。建立和完善保障重大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的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向大中型水利工程提供暴雨、旱涝、风暴潮和海浪等预警,向通信及输电系统提供高温、冰雪、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预警,向城市生命线系统提供内涝、高温、冰冻的动态信息和温度剧变的预警,向交通运输和海洋渔业等部门提供台风、雷电、浓雾、暴雨、洪水、冰雪、风暴潮、海浪等灾害的预警。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满足海绵城市标准的面积高于50%;到2027年,城市建成区满足海绵城市标准的面积高于62%。对城市在建工程、低洼易涝点、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通道、立交涵洞、轨道交通等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提升城市重点区域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加强已有生物防火林带的抚育管护,提高林带质量,有效发挥阻隔森林火灾作用。〔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四、生态富民业兴绿盈的美丽乡村标杆建设行动

(十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以转型融合城郊类、集聚提升中心类、保护开发特色类村庄以及乡村振兴试点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技术路线,推进实施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回头看”,对非正常运行的设施,有序分批实施提升改造。加强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接,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卫生厕所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建设。暂时无法同步建设的,应建立厕所粪污收集、储存、资源化利用体系。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5%,设施稳定运行率达到90%以上;到2027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十三)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行动。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以发展集中连片规模化供水工程为主,小型供水工程为辅的农村供水体系,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管。针对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体污染问题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排查整治,巩固“千吨万人”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成效。对于城镇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地,推进饮用水水源、供水单位供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状况的全链条式监测评估。推进一闸三线相关水源保护区划定。推动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划定和规范化建设。推进马尾区、长乐区备用水源建设和水源环境问题整治。强化东张水库、山仔水库等湖库型水源地藻类防控,落实控源、截污、清淤、活流措施。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9%。〔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十四)种植养殖业绿色循环发展促进行动。县域分区分类建立完善安全利用技术库和农作物种植正负面清单,制定严格管控类耕地用途清单,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等措施,实施复垦农用地的生态型治理修复工程。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增施有机肥,推广种植绿肥还田,持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以闽江、敖江、龙江和大樟溪等4条流域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推广国家标准地膜,积极探索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和加厚地膜,健全废旧地膜回收体系,推动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工作。实施畜禽粪污源化利用提升工程,改造升级畜禽粪污收储运、处理利用、臭气净化及信息化监管设施设备,建设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加大闽江水口水库保护力度,严格限制库区新增水产养殖。逐步退出投饵网箱养殖,积极推动养鳗行业整治,新(改、扩)建鳗鲡工业化养殖单位养殖水面面积基准排水量不高于130立方米/(亩·天)。推动建立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示范点,积极创建“美丽牧场”。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大于93%,废旧农膜回收率不低于8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化肥使用总量(折纯量)不超过67680吨,农药使用总量(折纯量)不超过2413吨,鳗鲡工厂化养殖达标排放。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畜牧大县福清市与闽侯县各新增种养结合示范区2个。〔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十五)乡村地域特色风貌提升行动。提升中心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生活习惯,凸显保护开发特色村自然历史文化特色。实施以特色古厝、古楼城堡等为主体的传统风貌建筑保护项目。新建或修缮农房时,引导其屋顶、山墙、墙体、门窗、勒脚、庭院、色彩、材质等“八要素”与村居整体环境协调,充分展现明清石厝、畲族木质建筑、侨乡风情等地域村庄特色。持续开展村庄绿化行动,以建设森林村庄为载体,充分利用乡村“四旁四地”植绿添彩,营造乡村风景林,建设乡村公园。内陆永泰、闽清等区县,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宜居乡村。沿海长乐区、福清市、连江县、罗源县发挥海洋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滨海渔村。到2025年,全市80%行政村达到“绿盈乡村”创建标准,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20%左右;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50%。〔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物局、市名城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十六)生态农产品促进发展行动。发展橄榄、枇杷、食用菌、李果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农业产业、“一村一品”专业村。提升福州茉莉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扩展福州橄榄、福州鱼丸、连江鲍鱼、永泰李梅、福清一都枇杷、罗源秀珍菇、长乐青山龙眼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围绕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禽、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配套建设加工副产物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绿色转型。到2025年,新培育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110个以上,新增省级著名品牌10个以上;到2027年,新培育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40个以上,新增省级著名品牌4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十七)农林牧渔业增汇固碳行动。有序发展滩涂和浅海贝藻类养殖,优化贝藻类混养结构,逐步开发深远海养殖空间,增加渔业碳汇潜力。综合采取留草(种树)、间作、套种、疏水、筑路、培土等措施,建设绿色碳汇型茶园。运用保护性耕作、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施用生物质碳等措施,提升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实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天然林与生态公益林保护修复、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科学推进退化林、低产低效林抚育、改造,提升林业碳汇增量。〔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五、水清岸绿文盛景美的美丽河湖标杆建设行动

(十八)流域水源涵养提升行动。持续压缩水土流失斑存量,继续开展永泰县、闽清县等水土流失集中治理。建立重要水源涵养功能区基础信息台账,限制各种损害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人为活动,开展重要水源涵养区评估。持续推进永泰县、闽清县、闽侯县等西部山地水源涵养林建设,开展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松林改造和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实施闽江、大樟溪两岸森林生态修复和森林质量提升,持续做好坡耕地、茶果园水土综合治理,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废弃矿山整治。到2025年,实施低质低效林和疏林地改造2.33万公顷,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93.38%。〔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十九)水资源配置优化行动。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建成福建省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一闸三线)工程(福州段),提速推进闽江口城市水资源配置(一库三线)标志性工程,建设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骨干输水通道。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霍口水库、昌西水库建设,因地制宜推进一批小型水库建设,大幅提升一批城镇的水源保障能力。加快集中供水水源地及管网建设,推动县级城市和重要城镇实现多水源供水。〔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二十)水资源节约利用行动。建设区域节水型社会,加快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节水型工业园区,推进产业园区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在电力、化工、石化、钢铁等企业打造海水淡化试点项目。推进福清东张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进行规模养殖场节水改造和建设。建设再生水和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综合利用工程。加强城镇供水管网检漏和更新改造,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建立精细化管理平台和漏损管控体系,进一步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到2025年,福州市城区力争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马尾区、长乐区、福清市、永泰县、连江县、闽清县、罗源县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福州市六城区及福清市再生水利用率超过25%,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不超过19立方米;到2027年,进一步扩大节水型城市建设,马尾区、闽侯县达到节水型社会,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超过28%,万元GDP用水量不超过18.2立方米。〔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二十一)河湖生态流量保障行动。制定出台闽江、敖江、龙江等重要河湖的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明确河湖生态基流保障目标。按照退出、整改、完善三类实施水电站分类整治,推进连江县、罗源县等县区农村水电绿色改造。完善闽江、敖江、龙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的调度管理,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的闽江下游、龙江等流域,通过强化节水、生态用水配置、上中游水库群联合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逐步退还被挤占的生态用水。到2025年,生态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实,闽江干流、大樟溪、敖江等重要河流生态流量监测断面生态需水满足率达75%以上;到2027年,重要河流生态需水满足率达80%以上。〔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二十二)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行动。划定主要流域和西湖、山仔水库、东张水库等重点湖库和全市17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河湖生态缓冲带,强化河湖岸线用途管制。开展河湖岸带受损情况排查,结合生态沟渠、入湖河口污染拦截净化前置库、湿地建设等措施,推进闽江、敖江、龙江等重点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试点建设。实施闽清县、连江县、永泰县等区县的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工程。重点推进闽江河口生物围栏建设、互花米草综合治理、鸟类栖息地改造和修复、海漂垃圾治理等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到2025年,基本完成一级河流廊道生态缓冲带建设,完成60%以上二级河流廊道生态缓冲带建设,逐步恢复受损河湖生态系统功能;到2027年,完成70%以上二级河流廊道生态缓冲带建设。〔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二十三)美丽河湖建设行动。开展“三江两溪”美丽河湖建设,“一河一策”制定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河湖。提升河湖自然生态景观,营造亲水空间,满足公众的景观、休闲等亲水需求。闽江(福州段)重点开展上游畜禽、水产养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沿线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推进河岸缓冲带保护修复,结合“两江四岸”品质提升工程,打造“闽江之心”最美滨江会客厅。围绕饮用水源地保护,持续推进敖江排污口整治,抓好城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规范养殖业等问题,强化山仔水库水华风险防控,开展河口湿地生态修复,建设敖江全流域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典范。推动龙江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和闽侯溪源江、罗源起步溪水系提升工程。到2025年,打造美丽河湖建设样板,建成闽江、敖江、龙江、虎溪等美丽河湖;到2027年,全市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50%左右。〔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文旅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二十四)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开展生活污水提质增效攻坚行动,加快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实施混错接、漏接、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强化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等设施的改扩建和运营维护。深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改造或清洁化改造,完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加强养殖业污染治理,健全种养循环发展机制,持续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范鳗鱼、牛蛙等淡水养殖,加快推进水口库区网箱养殖分阶段清退工作。深入实施河湖水系连通,积极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五年行动计划,推进永泰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优先开展福清市、长乐区等人口较为集中的沿海平原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统筹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到2025年,全市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Ⅲ类及以上优良水质比例达100%,地表水优于Ⅱ类的“好水”比例力争达66.7%,闽江流域干流国控断面水质全部实现Ⅱ类及以上,小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95%以上,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到2027年,地表水优于Ⅱ类的“好水”比例稳中有进,闽江流域干流国控断面水质全面保持Ⅱ类及以上,小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稳定,稳定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消除大部分农村黑臭水体。〔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二十五)防洪排涝治理行动。实施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福州段),开展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推进敖江、龙江、大樟溪、淘江等流域防洪治理。建设沿海防台防潮基础设施,加快实施海堤加固及生态化改造。加强城市内涝防治,实施江北城区山洪防治及生态补水标志性工程,推动城区水系联排联调科学调度系统迭代升级,加大雨水管网和泵站设施改建力度,完善排水管网及设施建设,开展城区水系连通、河道通畅治理工程。到2025年,闽江、敖江、龙江及重要支流的重点河段堤防达标率达76%以上;到2027年,重点流域重点河段堤防达标率达80%以上。〔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二十六)河湖风险防控行动。加强污染源监控系统、排污口监控系统、断面水质监测系统、水生态环境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对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落实水源保护区及周边沿线公路等必要的隔离和防护设施建设。制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石油石化、化工、医药、纺织、印染、化纤、危化品、涉重金属和危废等类型企业为重点,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加强河湖周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督促企业规范危险化学品运输行为。全面实施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严密监控山仔、东张等富营养化指数较高的湖库水质和藻密度动态变化情况,到2025年,山仔、东张等发生过水华的库区,建立水华防控常态化监测机制。〔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交通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六、人海和谐滩净海碧的美丽海湾标杆建设行动

(二十七)海湾污染防治行动。全面推进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建立“一口一档”的入海排污口动态管理台账。加强沿岸直排海污染源整治,清理非法或设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对未稳定达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进行深度治理,“一口一策”持续推进重点海域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深入实施入海沟渠“除黑消劣减氮”专项行动。充分利用省、市生态云平台,推动海洋环境监管子系统建设,增强对人海排口污染源、海漂垃圾等近岸海域污染实时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海洋数字化智能监管能力。深化闽江、敖江、龙江等3条主要入海河流,占泽溪等入海小流域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入海河流消劣巩固行动,“一河一策”开展精准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加强总氮总磷排放控制,实施入海河流总氮总磷削减工程。到2025年,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总氮浓度低于2020年水平,省控及以上河流入海断面水质全面消除劣V类。加强污染物排放监测和监管,全面推进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执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大监管与治理。实施船舶水污染物分类管理,推进“船—港—城”全过程协同管理。加快清退海域超规划养殖,推进海上养殖转型升级。加强工厂化养殖尾水排放监测,完成提水式海水养殖池塘尾水治理,加大海水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监管力度。加强养殖环境污染治理和监管,推行渔排渔港“门前三包”和渔业废弃包装袋(桶)回收制度。加快推进海上养殖转型升级,推广环保型全塑胶渔排和深水抗风浪网箱。〔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福州海事局、市农业农村局、福州港口发展中心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二十八)海湾生态保护修复行动。建立低效用海退出机制,除国家重大项目外,不再新增围填海,落实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清单处理方案。实施滨海新城海岸带保护修复,实施海堤除险加固,优化提升海岸带防潮御浪、固堤护岸的减灾功能和海岸防护工程的生态功能。加强沿海地方区域标志性关键物种及栖息地的调查和保护监管。严格控制海洋捕捞强度,认真落实伏季休渔制度和监管执法,依法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加强渔业资源调查监测,强化渔业资源养护,实施大黄鱼等水生生物经济物种、地方特有物种和珍稀濒危物种的增殖放流。推进福清东瀚海域美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推进连江黄岐人工渔礁项目建设。保护海蚌、中国鲎、大黄鱼、黑脸琵鹭、中华燕鸥(黑嘴端凤头燕鸥)、勺嘴鹬、黄嘴白鹭和绿海龟等珍稀濒危物种,重点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救护。因地制宜地采取红树林栽种、渔业增殖放流、建设人工鱼礁等保护与修复措施。在罗源、连江等地开展海湾碳汇能力核算和提升、海水养殖增汇试点工作,探索建立蓝色碳汇交易机制。开展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修复提升受损基干林带,更新改造老化基干带,填平补齐基干林带缺口。到2025年,营造红树林222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40公顷;到2027年,力争建成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责任单位:市海洋与渔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马尾区、长乐区、福清市、连江县、罗源县政府)

(二十九)亲海环境品质提升行动。沿海县(市)区初步建成“海上环卫”队伍。构建完整的海漂垃圾收集、打捞、运输、处理体系。开展岸滩垃圾管理,充分衔接陆域环卫,实现岸滩、河流入海口和近岸海域垃圾治理常态化、网格化和动态化。因地制宜拓展公众亲水岸滩岸线,开展砂质岸滩和亲水岸线整治与修复。推进休闲渔业、海上垂钓、海岛观光、民俗文化风情体验、海洋特色文化等多元化的亲海空间建设。推动罗源县牛澳开展海上牧场旅游观光项目,连江筱埕滨海区域开展滨海度假区建设项目建设;整合下沙滨海旅游度假区,漳港仙岐、沙尾、南澳等沙滩资源,建设滨海旅游度假带。到2025年,整治修复岸线长度17千米,公众亲海岸滩长度达到41.14千米,实现重点岸段无明显可见垃圾。长乐区、连江县各建成至少1处滨海沙滩景观带。(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市文旅局等按职责分工,马尾区、长乐区、福清市、连江县、罗源县政府)

(三十)海湾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响应行动。加强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福州市可门港经济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和沿海石化、化工、冶炼等行业企业的环境执法检查,开展涉及危化品运输的港口码头风险源排查评估,强化涉海风险源头防控,建设海上溢油及危化品事故应急设备库,扩充应急物资和防护装备,完善海洋风险应急管理体系。防范海上溢油及危险化学品泄漏对近岸海域污染风险,开展海上溢油及危险化学品泄漏污染近岸海域风险评估,防范溢油等污染事故发生。加强海上溢油及危险化学品泄漏对事故发生区及毗邻海域影响的环境监测,持续提升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继续推进互花米草整治工程,以闽江口、罗源湾、东湖湿地为治理区,因地制宜采用合理整治方案,逐步推进福清湾、敖江口等海域互花米草整治。(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工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林业局、福州海事局等按职责分工,马尾区、长乐区、福清市、连江县、罗源县政府)

(三十一)美丽海湾典型样板建设行动。围绕《福州市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发展目标,巩固深化闽江口海域综合治理成果,实施罗源湾、闽江口、福清湾、兴化湾等重点海湾综合治理,持续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打造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因地制宜推进长乐东部海域湾区、鉴江半岛—黄岐半岛东部海域湾区的美丽海湾建设,加强海湾生态环境常态化监测监管。到2025年,福州8个美丽海湾全部建成省级美丽海湾,福州滨海新城岸段、福州鉴江半岛—黄岐半岛东部海域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到2027年,兴化湾力争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按职责分工,马尾区、长乐区、福清市、连江县、罗源县政府)

七、集约循环低碳智慧的美丽园区标杆建设行动

(三十二)现代产业和谐集聚高地建设行动。推进全市五大产业板块结合区域特色,打造不同类型美丽园区,原则上不再新增化工园区。引导生态低碳产业板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旅游,高端服务业板块打造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品质、高层次的现代产城融合区;高端制造业板块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研发生产基地;港产城联动板块培育发展海洋经济;临港大工业板块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临港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全市美丽园区的建设比例不低于20%。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元洪投资区争创全省首批美丽园区。鼓励可门港经济开发区等市级园区开展美丽园区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三十三)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行动。加快园区污水处理、集中供热、供气、高端铸造、环保电镀、表面处理等生产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基础类园区基础设施和公用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提升,创新类园区实施产业升级工程。通过园区绿化、道路遮阴等绿化工程,提升园区绿化覆盖率,到2025年,工业园区绿地率控制在15%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园林中心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三十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行动。开展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项目、配套管网建设及维护工程。实施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脱氮除磷工艺,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开展排污口规范整治,逐步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稳定达标排放全覆盖。对石化、化工、电镀、印染、制革等重点行业企业所在园区实施明管化改造工程、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到2025年,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全面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到2027年,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三十五)“清新园区”建设行动。对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制鞋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VOCs综合治理,制定低含量原辅材料替代计划,探索区域性涂装中心。通过集中供热、清洁能源替代、深度治理等方式全面实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转型、升级、退出,对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3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推进陶瓷、玻璃行业工业炉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染治理提标改造。到2024年底,基本完成钢铁行业和3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底,全市范围内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通过集中供热、清洁能源替代、深度治理等方式全面实现转型、升级、退出;到2027年,完成一批重点行业VOCs综合治理。〔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三十六)“无废园区”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专项行动,推进罗源湾片区及长乐片区开展固体废物减量化工艺技术改造。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及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改造,加快推动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园区)建设。推进福州市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工程,推进装配式建筑在建设工程的应用。加快推进福清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建设可回收垃圾智能分拣中心。到2025年,废钢铁等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60%;到2027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65%。〔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三十七)“集约园区”建设行动。强化着力抓好冶金、钢铁、化工、造纸、印染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建设开发区循环改造工程。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技能提升,重点实施工业电机、内燃机、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计划。到2025年,通过产能置换和节能技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合成氨等重点行业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省级以上开发区可再生能源使用水平达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到2027年,重点行业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进一步提升。〔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三十八)数字智慧园区建设行动。“一园一策”制定数字园区解决方案,鼓励工业园区逐步开展试点建设智慧平台,推进园区环保能力提升工程,推广环保管家项目。实施园区标准化建设行动,探索不同类型园区建设模式,构建福州特色的数字智慧园区建设标准体系。稳妥推进园区整合,探索委托管理经验等模式。推广一批先进工业园区低碳管理模式。常态化开展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加强石化生产、输送和储存过程挥发性有机物泄漏的监测和监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通管办、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八、文明健康简约适度的美丽社会风尚培育行动

(三十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行动。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社科专家智库等各界力量,广泛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和大众化传播,深度挖掘和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贯通转化。重点针对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公共服务场所、商业机构等,广泛动员各类媒体,创新传播方式方法,拓展传播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组织策划有影响、有声势、有效果的宣传活动,大力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积极引导基础好、有条件、有意愿的单位,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场馆,2025年至少建成1个,2027年至少建成2个。〔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生态环境局、市教育局、市团委、市妇联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四十)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推行绿色办公,逐步加大绿色采购力度,提高政府绿色采购比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减少一次性塑料品使用。组织开展各类环保实践活动,鼓励绿色旅游、绿色消费。全面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示范创建工作。到2025年,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县(市)区总数达到6个,85%以上的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基本建成节约型机关,其他县区不低于70%,政府绿色采购比例不低于90%;到2027年,8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或“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标准,并完成9个创建工作,政府绿色采购比例不低于93%。〔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生态环境局、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商务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委、市商务局、市妇联、福州日报、福州广播电视台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四十一)“海丝”与海峡两岸交流融合行动。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印尼“两国双园”等优势,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国内先进的开放型制度体系和科创产业体系,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合作共赢。依托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旅游节,打造高水准、高效应的品牌文化和旅游论坛和相关活动,优化升级办节模式,提升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旅游节的交流平台作用。通过增加产业化对接举措,形成常态化、持续性、实效性的文化和旅游合作平台,提高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旅游节综合成效,扩大节事成果。持续入岛展览展演,支持榕台地方戏曲、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艺术入岛巡展巡演,持续推动宗亲、乡亲、姻亲、王审知信俗文化、陈靖姑民间信俗文化等对台民间基层文化交流。吸引台湾相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企业和个人来榕创新创业。打造闽都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做强闽都文化国际品牌。〔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台办、市商务局、市文旅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四十二)生态文化繁荣行动。组织开展福州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内涵挖掘,提升景区文化和旅游产品的生态色彩。加大生态文明宣传产品的制作和传播力度,赋予宣传产品更多文化内涵。鼓励文化艺术界人士积极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开展环保歌曲等生态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题材文学创作、影视创作、词曲创作等的支持力度,扶持生态文化产业发展。依托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等重点活动,大力推进两岸生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生态环境局、市文旅局、市文联、市广播电视台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九、多维联动健康稳定的生态安全典范建设行动

(四十三)生态空间格局优化行动。加强对青云山、旗山、石牛山、藤山、东湖、黄楮林、大樟溪等西部重点生态区位保护,筑牢西部生态屏障。加强对罗源湾、闽江口、福清湾、江阴湾四个重要湾区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功能修复,筑牢东部蓝色海洋生态屏障。严格保护闽江(乌龙江)、敖江、龙江、大樟溪、起步溪五条重要河流沿线的生态功能带,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开展生物迁徙廊道建设与修复,严格控制和保护禾山—大笔架山、长龙尖峰山—白云山、莲花山—鼓山—首石山—闽江口、旗山—大化山—虎尾山—南阳山以及灵石山—福清湾等五条重要生态廊道。加强中心城区城市组团间绿楔保护,严格控制绿楔内开发建设活动。到2025年,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93.38%,森林覆盖率达到51.89%,森林蓄积量达到5250万立方米;到2027年,各项指标稳步提升,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93.4%。〔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四十四)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实施珍稀生物保护工程,加强黄楮林、闽江河口、兴化湾等珍稀濒危物种重要栖息地保护修复,保护重要生物资源。加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保护和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改善滨海湿地生态功能,推进海洋生物资源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卷羽鹈鹕、穿山甲、水松、苏铁、桫椤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旗舰物种、指示物种栖息地保护。依法开展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普查工作,防治松材线虫、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入侵和动植物疫情,确保生物安全。到2025年,重点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达到80%,2027年达到81%。〔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四十五)山水林田湖草沙海一体化保护修复行动。以闽江干流(福州段)、敖江、龙江、梅溪、大樟溪等主要流域为重点,深入推进全流域、全要素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和保护修复。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重点对晋安区、福清市、闽侯县、连江县、闽清县、罗源县、永泰县等的生态公益林进行保护和修复,恢复和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探索实施“生态修复+废弃资源利用+产业融合”的生态修复模式,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实施城乡一重山林相改善,开展森林抚育改造工程,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与修复,构建海岸带生态安全屏障带。开展海岸线综合整治和修复,加强闽江河口等重要河口和湾区滨海湿地的生态保护修复。〔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四十六)生态系统监测监管能力提升行动。加强生态调查监测与评估,聚焦重点生态区位,健全监测评估预警、监督执法和督察问责的生态保护监管体系。基于福建省生态云遥感监测平台建设,构建陆海统筹、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监测监管平台。推动闽江口生态综合观测站建设。构建立体化、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AI多源生态环境物联感知网络,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四十七)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行动。加强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强化危险废物、重金属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全面排查整治环境风险隐患。制定危废分类标准和标识规范,落实《福州市医疗废物管理规范(试行)》,加快电子台账系统、数字条码识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现危废医废全程可追溯。健全应急响应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健全上下游、跨区域的应急联动机制,扎实做好核辐射事故应急准备,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及时妥善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推动新污染物的绿色替代和清洁生产,加强对新污染物生产、使用、储存、运输、回收等环节的管理,建立健全新污染物管理信息平台。加强环境健康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提高公众的环境健康素养和参与度。〔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十、多元共治创新高效的治理体系典范建设行动

(四十八)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完善行动。推进《福州市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进程。推进环境资源法庭法治建设和执法水平提升。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完善环境资源管辖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的环评全链条管理体系。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约束制度体系。以“绿色物流区”为空间单元,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和结构调整推进机制。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以自然保护地为重点设立生态警务室。〔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司法局、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四十九)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行动。建设环境空气超级自动监测站(三期)、臭氧研究观测站、闽江口琅岐环境空气超级监测站。健全工地扬尘在线监控系统及噪声污染监控系统。建设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控。更新国控空气站点仪器。升级改造福州空气质量背景站。完成一批公路、港口、机场、铁路货场交通污染自动监测站点。建设水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在流域重要监测断面优化水质自动监测站布局。完成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系统优化调整及统一运维。开展重点海湾海洋环境质量监测。〔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五十)智慧监管平台建设行动。开展生态云平台“二期”建设,推动福州市生态环境热点网格精细化智能监管。构建空天地一体、全市联网、上下协同的生态环境数字监管体系,打造智慧环保平台。推动建设双碳监测网,夯实碳排放监测数据基础,逐步建立污染物碳排放融合数据库。依托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在城市体检、智能建造、智慧市政等领域率先开展深化应用。鼓励开展社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建成投用市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快县级现有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迭代升级。〔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数据管理局、市“智慧福州”管理服务中心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五十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行动。推动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探索建立覆盖各行政区域的生态产品总值统计制度。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政府决策、规划编制、绩效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经营开发融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生态银行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发布制度,适时评估各地生态保护成效和生态产品价值。健全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全流域、森林、湿地、耕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予以保护补偿。到2025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本建立,到2027年逐步完善。〔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十一、美丽福州建设保障体系

(五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将美丽福州建设工作纳入“十四五”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推动建立市委和市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牵头建立健全美丽福州推进机制、监督检查工作进展、开展成效评估,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编制重点任务清单、重大突破清单、主要改革清单,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确保美丽建设工作落深落细落实。各县(市)区政府要围绕行动方案提出落实措施,强化政策、资金、项目统筹联动。〔责任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五十三)加大多元投入。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中深化美丽福州建设,整合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发展。积极争取中央、省级相关专项资金支持,统筹整合各类资金支持“美丽福州”建设,加快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财政政策体系建设,加强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协同配合。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支持,探索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以及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股权投资基金,鼓励社会组织建立生态公益基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在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领域有序发展。支持市融资担保公司负责符合政策企业的融资担保工作,引导银行为符合条件的生态环保项目提供低门槛和低成本的信贷支持。〔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委金融办、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五十四)严格考核评估。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美丽建设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和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建立年度监测、阶段评估和后评估相结合的评估制度,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坚持定量与定性、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五年开展一次美丽福州建设成效阶段评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动态监测美丽福州建设情况,全面反映美丽福州建设工作成效。强化正向激励力度,对美丽福州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对美丽建设成效显著地区,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市委组织部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五十五)强化科技支撑。组建美丽福州建设市级技术专家库,依托具有专业资质的技术单位和技术专家,强化项目统筹、谋划、实施与指导。围绕美丽福州建设重大科技问题,开展臭氧问题联合防治对策、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系、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支持培育和壮大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推动福建生态文明科创产业中心福州分中心建设。加强与知名院校和中国生态文明研促会等高层研究机构的合作,拓展现有创新服务平台功能,建立校企联动机制,推进“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实力的企业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深入人才引领创新型省会城市和福州都市圈建设,探索“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精准引才模式,吸引优秀专家团队参与科技创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五十六)扩大宣传推广。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综合利用新媒体、传统媒体,善于发挥专家、智库作用,解读美丽福州建设目标、举措和政策,积极搭建公众参与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典型美丽细胞建设案例,增强民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积极参与、争取承办美丽中国百人论坛年会、全国低碳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全国交流活动,推广美丽福州经济举措及典型成果,讲好美丽福州建设故事,扩大福州综合影响力。发挥价值引领和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表扬在美丽福州建设工作中作出杰出贡献的集体及个人,调动基层干部和居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快形成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建共享良好氛围,提升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市水利局、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市商务局、共青团福州市委、市妇联、福州日报社、福州广播电视台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编辑:陈伟浩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