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4-09-12 14:34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薛涛
看待一个污泥处理路线的发展机会和市场路径,需要对包括政府行为偏好在内的多重制约综合分析,而不仅仅就技术或成本进行论证。本文集合笔者观察污泥市场10多年的发展,希望综合技术、市场、政府管理等方面的要素,讨论和预判下这个特殊行业的发展。
开篇:从晒盐和煮盐说说污泥处理处置产业发展中的特殊性
本章导读:环保历来是与政府强相关性的市场,技术选择必须重视技术之外的要素。
晒盐和煮盐作为历史上制盐的两种工艺,后者虽然成本更高但却在中国历史的很长阶段都是主流工艺,除了占地等其他一些制约因素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制盐一直是官办,而作为官方采购的定价方式,运行成本并没有便于管理重要,而煮盐在生产方面更容易被管控。这样的道理,在环保产业这样与政府采购高度相关的行业一样重要,因此,看待一个污泥处理路线的发展机会和市场路径,需要对包括政府行为偏好在内的多重制约综合分析,而不仅仅就技术或成本进行论证。本文集合笔者观察污泥市场10多年的发展,希望综合技术、市场、政府管理等方面的要素,讨论和预判下这个特殊行业的发展。
一、技术引进秘方在污泥领域的失灵
本章导读: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特殊泥质导致期望通过惯有的市场换技术来解决中国的污泥问题并不顺利,各类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发展仍在战国时代。
经过三十年的从无到有,到覆盖到县镇的污水厂建设,我国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比印度等国,可以说又是一个我国政经体制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上独具优势的佐证。技术引进的开端主要是利用国外政府贷款等资金引入国外污水处理先进技术,并最终促成了这些技术在国内被完全掌握和国产化。同时,伴随这样的引进也形成了像金州集团、麦王公司等以进口代理升级到EPC环保服务甚至投资的环保公司,更形成了包括宜兴环保产业园内诸多的国内环保设备技术公司。此外,建设部在初期的建设规范要求中,也设定在仅要求污泥脱水至含水80%即外运的标准,客观上促成了现在污泥市场的完整爆发,当然我们可以完全理解,从无到有中不可求全责备,成功启动和顺利普及污水处理仍然是大功一件。
引人反思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从污水治理乃至通信、高铁、核电等技术引进方面百试不爽的成功模式,在污泥治理方面,虽已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却不能得到很好的复制,比如唐家沱消化干化、石洞口干化焚烧等等项目。简单引进国外的技术,存在无论是技术、造价还是管理等各方面表现出与中国国情适用性不足的明显问题,究其原因,有因为中国雨污合流、市政工业污水合流等管网建设滞后带来的不同的污泥属性;有出于经济发展限制和政府财力仍不富裕,对环保的重视和投入分配仍需加强的阶段性局限;有全国各地经济、地理、人口、气候等条件的极不均衡和复杂;有主导污水技术并在污泥路线上有强大发言权的主流市政设计院对污泥所涉及的各种跨领域学科的不熟悉;还有污泥处置自身的特殊性。
但是,污泥遗留问题需要解决已经刻不容缓,从五年前雷声大雨点小的前奏,到现在已经成了各地政府真正无法回避的环境灾难。而国外技术的引进和其在国外自身的变革反思和升级,以及国内各种更具适应性和“阶段性”的处理路线的层出不穷,甚至鱼龙混杂的某些乱局,都构成了污泥处理处置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的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
二、污泥技术路线选择考虑的几个重要因素
那么,对于中国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选择,有哪些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呢?
1) 无害化、稳定化必须被首先确保,减量化视地区条件可能被突出,资源化之破题可能
本章导读:面对不容乐观的污染现状,率先解决无害化和稳定化,同时在东部发达地区减量化,更被视为当前之急需,资源化之蓝色经济思想可能能破除高成本和完全处置之间的矛盾,劣质建材化必须停止。
1.1)“ 推责”之不能倒逼出的污泥处置商机在低价要求中徘徊
正如前文所述,二十年前的引进和建设的标准,留下了含水80%的污泥,而这些作为污水中几乎全部污染物(很多成分同时也是资源)载体的污泥,直接进入填埋场破坏其正常结构并导致二次污染的发生,更普遍的是填埋场拒绝接收后被不当弃置,这方面的案例太多。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排水条例的发布,不同于以往的得过且过,在江苏省南京等城市,去年已经开始有官员为此背责的案例出现,以类似于北京何某被判刑的“门头沟污泥第一案”的方式推托责任给第三方(即通过不合理低价却在合同条款中声明要求安全处置的污泥处置外包合同来转嫁风险和责任)的逃避模式已经不能再次被采用。近期的福建和厦门的污泥处置项目招标连续流标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投标企业不愿意在不合理低价和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接手这“烫手山芋”涉险挣钱。
在福建和厦门案例中另一个代表性的特征是,两个项目提出的处理费价格都是110元/吨污泥(我理解是基于每吨80%湿污泥的BOT价格),路线分别是干化或者堆肥,这样的不合理价格也是导致流标的直接原因。虽然政府已经开始真正重视环保问题,但当事关政府投入时还是不能痛下决心,成为污泥行业乃至整个环保行业面临的最大制约。
1.2)低价和政府指令导致干化填埋成为一个历史阶段的过渡措施
80%污泥直接填埋甚至弃置导致的危害这里不用细谈,因此,在资金仍不富裕的背景条件下,把无害化和稳定化作为当前首要的任务先予以保证是急迫的任务。因此,环保部提出的含水率50%的污泥进填埋场的脱水标准成为了高干脱水获得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正如开篇提到的煮盐说所现),第二个原因就是价格因素和信息不对称(不能深入了解和信任其他资源化加技术),最终污泥处置手段仍然更多采用相对保守和便宜的填埋方式,由此减量化也被当作了重要的指标,一般而言,减量化技术本身往往同时可以兼顾到安全、稳定,而减量的程度取决于所付出的成本。
编辑: 蔡囊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此前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校外导师,天津大学特聘讲师,并兼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的定向邀请专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注册专家(基础设施与PPP方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垃圾焚烧专家委员会委员。住建部指导《城乡建设》杂志编委、《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编委、财政部指导《政府采购与PPP评论》杂志编委,并担任上海城投、中建环能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在PPP专业领域,薛涛现任清华PPP研究中心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PPP专委会秘书长、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PPP专家库成员、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智库成员、中国城投网特聘专家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涛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其后在该领域积累了十二年的环境领域PPP咨询及五年市场战略咨询经验,曾为美国通用电气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对环境领域的投融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合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着力于环境产业与政策研究、PPP以及企业市场战略指导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