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20项指标彰显中国高质量发展决心

时间: 2021-03-08 12:00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作者: 薛涛

  指标17:

  地表水比例延续一贯水治理要求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要从2020年的83.4%提高到2025年的85%。

  “这一比例安排基本延续一贯的水治理要求,并将持续改善相关领域。”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认为,未来水治理将从城镇转向县域,这将扩大治理范围,预计相关工程类投资总量不会少,投入增速也会保持稳定。

  经过5年的治理,我国黑臭水体治理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基本完成此前目标。规划纲要草案提到“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这也意味着黑臭水体治理仍将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工作。

  指标18:

  森林碳汇

  将在碳中和中扮演重要角色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森林覆盖率从2019年的23.2%提高到2025年的24.1%。

  “要把国土绿化与应对气候变化有机结合起来。” 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刘东生此前介绍,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中国向国际承诺的一个重大事物。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储量都在2亿吨以上,折合碳汇大约7到8亿吨。

  数据显示,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减少的背景下,我国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了2019年的23.2%。

  刘东生表示,随着森林面积的扩大和森林蓄积量的提升,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的时期,森林碳汇还将逐步提高。森林碳汇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当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指标19: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成为新增约束性指标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25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大于6.5亿吨,这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约束性指标首次列入五年规划。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宏广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这一指标的设定科学、客观和现实。目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6.6亿吨。“大于6.5亿吨”意味着向上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到2025年,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6.8亿吨至7亿吨之间也是有可能的。

  指标20: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将满足保供和碳达峰双重要求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在内的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将超过46亿吨标准煤。能源行业专家认为,该项约束性指标既满足了国内能源的保供需求,同时也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

  “ 我国力争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目标。能源综合生产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未来煤降、气升、油稳、非化石能源加速发展的需求结构转型路线更加清晰。


编辑: 陈伟浩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薛涛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此前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校外导师,天津大学特聘讲师,并兼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的定向邀请专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注册专家(基础设施与PPP方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住建部指导《城乡建设》杂志编委、《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编委、财政部指导《政府采购与PPP评论》杂志编委,并担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在PPP专业领域,薛涛现任清华PPP研究中心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PPP专委会秘书长、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PPP专家库成员、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智库成员、中国城投网特聘专家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涛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其后在该领域积累了十二年的环境领域PPP咨询及五年市场战略咨询经验,曾为美国通用电气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对环境领域的投融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合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着力于环境产业与政策研究、PPP以及企业市场战略指导等方向。

作者新文章

作者热文排行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