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白皮书16:2013上半年度环保产业政策及市场分析

时间:2013-09-09 16:37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傅涛 黄小木

一、宏观经济对环境产业的影响

1、经济放缓增强环境产业的吸引力

尽管宏观经济放缓对大多数行业来说并不乐观,但对于环境产业而言,不论是环境基础设施类资产所呈现出的安全稳定的反周期特征,还是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意图的轻资产高成长性的技术创新公司,都对资本界形成了越来越强的吸引力。

环境基础设施类资产,譬如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等,其支付主体以政府为主,整体收益率虽然不高但现金流比较稳定。尤其是市政领域,需求有一定刚性,并不能因为财政吃紧而导致环境服务停滞,因此呈现反周期特征。当周期性行业景气度下降时,资本出于对安全性的追求,将向反周期行业做更多配置。从而在这一时期,投资、运营这类资产的环境企业会受到资本市场更多青睐,并在资金的注入下,获得反周期而行的更强动力。

同时,环境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经济下行周期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投资拉动政策施放领域,既可以起到稳定经济、促进增长的作用,又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调整结构的战略意图。这一点在技术创新型环境企业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批以碧水源为典型代表的轻资产创新型企业,正在抓紧机遇快速成长,并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

2、“环境消费”是发展内向型经济的重要选择

当前,国家经济面临着内需不足、外需疲软的双重压力,而继续通过大规模投资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在目前资金空转、急需去杠杆、挤泡沫的状况下,已经不太适合。在出口、投资驱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发展内向型经济,提高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成为当务之急。

环境产业在前一阶段4万亿投资盛宴的带动下,迎来了一轮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高潮,大量资金以固定资产投资、采购设备、工程的方式,涌入环境领域。在发展内向型经济的新局势下,环境产业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是继续扮演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的“一次性沉淀池”,还是通过更加先进的方式,实现从“环境投资”向“环境消费”的转变,实现从简单扩大产能向以需求引导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转变,已经到了抉择的关键时刻。

环境产业有别于一般的制造业或服务业,由于其外部经济的特殊性,政府作为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也因此成为环境消费最主要的支付主体。而这也赋予了环境产业在支持内向型经济发展中更强烈的使命——当政府履行环境消费的支付时,既是对环境治理责任的达成,也肩负着通过“环境消费”这种特殊的、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消费形式,来促进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

以环境治理效果为核心的环境服务采购,能够大幅减轻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压力,同时提高政府对环境企业的监管能力,保证环保目标的实现,并通过稳定、足额、有保障的政府采购,将过剩的资本引入环境领域,使其真正为环境治理服务,实现在有限投资下的大量环境消费需求的释放。当然,这还需要一系列政策、机制的科学设计和完善,才能实现整个体系的高效运转。

二、环境产业面临的形势

1、政策形势

(1)政府采购公共服务开启环境产业新篇

7月3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表达了政府向社会采购公共服务的积极意愿,提出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这为环境服务采购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释放了非常正面的信号。会议将市政管网、污水和垃圾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列为“重点任务”,明确了在环境领域公共服务可以由政府采购市场服务来完成的改革思路。同时,会议还在采购范围、采购方式、资金管理、监督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指引意见,为下一步具体政策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将为环境产业带来三大好处:一是政府可以把短期、大规模的一次性投入,转化为长期、稳定的服务采购,解决政府资金短期投入不足的问题,引导更大规模的社会资金进入;二是采购环境服务是面向效果付费,使环保投入与环境效果的联系更加紧密;三是有利于提高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和效率。

(2)政策规划的深化细化

上半年,《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规划陆续出台。相比于前两年出台的各项“十二五”规划,这些规划更加聚焦于具体的环境细分领域,是对国家环境保护和环境产业发展总纲领的贯彻和深化。同时,《关于发展环保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环保服务业试点工作方案》、《“十二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工作纲要》、《关于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相继发布,进一步为相关领域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具体工作部署。

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将“创新引领,服务提升”放在了基本原则中的首要位置,提出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综合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新型节能环保服务业态,并将节能环保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此外,环保部即将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农村环境整治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都将进一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带动环境产业发展。

(3)监管体系的完善

环保产业是政策驱动型产业,政府投资直接拉动产业发展的同时,监管体系是否健全也对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3年,“十二五”五年期限已经过半,随着政府换届完成及各项规划全面进入实施期,国家在政策、规划的制定上,在不断细化的同时,也加大了监管考核的力度。今年1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密集出台,显示了国家加强环境监管考核、保障“十二五”规划目标按期实现的决心。

一些细分领域也在上半年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以规范和指导行业的健康发展,如《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第一批)》、《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规范》等。

此外,《环境保护税法》、《土壤环境保护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文件已初步形成。

在“十二五”进入下半段之际,监管体系的加速完善,既是国家各项规划目标实现的保障,也有助于促进整个环境产业的规范运行,督促地方政府和工业企业严格履行治污责任,激发环境产业的巨大潜在需求。

(4)地方债的总量控制与规范管理

上半年,惠誉、穆迪纷纷下调中国信用评级,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对此高度重视。

4月,银监会发《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银行控制地方平台贷款总量,审慎持有融资平台债券,不得为平台债提供担保。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要控制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增长的速度,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在建收尾工程项目。

6月,政部发《2013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将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范围扩至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江苏省、山东六地。2011年、2012年四地试点自行发债总规模分别为229亿元和289亿元,财政部人士称今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规模或达700亿元。

8月,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由2011年的“三级审计”(即省、市、县三级)延伸到“五级审计”(即中央、省、市、县、乡五级)。

总体来看,监管层依然非常重视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控制,并从总量上采取了严控措施。但另一方面,国家在严格控制地方债规模的同时并非绝对打压,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地方债规范化的发展路线。

2、资本市场形势

目前,作为国内环境企业最主要的IPO和再融资平台,A股主板、A股创业板和港股市场,由于其自身对企业的门槛要求和市场特性,对不同的环境企业具有不同的适用性。

A股港股主要适合于重资产企业,如首创、北控、创业环保等,不过相对而言,A股主板市场赋予企业的IPO估值一般来说高于港股市场。港股市场尽管估值上低于大陆,但在A股IPO重启时间表未定的情况下,上市的可能性相对大,可以成为较好的再融资平台。

创业版适用于轻资产、高成长、具有创新性的环境企业,碧水源是其中的代表。在国家对环境产业的政策支持下,创业板能够赋予轻资产环境企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高倍PE估值,使其资本规模实现大幅飞跃,充裕的资金进而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资本市场与环境企业适用性简表

资本市场类型
估值(市盈率)资产规模适用性
A股主板大中重资产公司
A股创业板
轻资产公司
香港股市大中
再融资平台


3、市场热点聚焦

(1)传统环境服务市场竞争激烈

以市政污水为代表的传统环境服务市场,正随着大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到位而竞争加剧。市政污水大项目数量、平均规模的日趋下降,使环境企业无法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传统市场,不断拓宽服务范围已经成为很多环境企业在市场立足的必须。

(2)标准提高催生升级改造市场

在政府和社会公众对环境质量和污染事件的高度关注下,各项环境标准不断提高,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更高的环境标准和更严格的监管手段也在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催生出升级改造市场。碧水源等环境企业受益于这一波升级改造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未来供水厂、污水厂、管网、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及专业化运营仍值得关注。

(3)环境衍生市场走热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对污染治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下,污泥、渗滤液、排水管网运营、水体修复、餐厨垃圾等环境衍生市场正在逐渐走热。尽管这些衍生的细分市场在政府付费机制、交易模式、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但正有越来越多的环境企业注意到这些领域,并正在以种种方式开展新领域的战略布局。

(4)新城镇化战略拉升农村环境服务

前一阶段,农村环境治理并未特别受到重视。但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大战略下,村镇污水、垃圾等方面的农村环境服务将成为热点。目前一些环境企业已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进展。

(5)区域综合服务在摸索中推进

2012年底,环保部印发《环保服务业试点工作方案》,组织开展环保服务业试点工作;今年年初发布的《关于发展环保服务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要通过试点,改善环保服务业发展环境。以永清环保为先锋的一些环境企业,已经开始在摸索中推进区域综合环境服务模式,对区域综合环境服务模式的设计和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_baidu_page_break_tag_

三、环境产业竞争格局

1、并购潮背后的境遇分化

(1)并购潮势头强劲

2013年上半年,环保领域的并购潮延续强劲势头。在兼顾项目投资的同时,一些公司开启了更加多元化、立体化的并购扩张模式,以助推其在产业链、服务领域、地理区域的快速布局。包括北控收购标准水务和威立雅葡萄牙项目,国中水务收购天地人等,都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在此之中,两类公司的并购优势格外明显。一类是再融资成本低的大型重资产环境企业集团,另一类是获得高倍市盈率估值的轻资产企业。

前者拥有至少百亿元以上的资产规模,并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有很强的再融资能力。凭借巨大的资产体量,此类集团能够吸纳大量低成本债权资金,如上半年北控水务发行5亿美元债券,光大国际获IFC7000万美元长期贷款、亚开行等6家海外银行1亿美元贷款、与国开行签100亿人民币金融支持战略合作协议等。低成本的股权和债权融资有力推动了重资产集团的并购进程,并增强了其在领域布局、项目投资等方方面面的实力。

后者以高速成长的技术创新型企业为主。通过IPO等方式获得资本市场高估值投资资金后,这类企业相比于未获资本市场认可的其他同类企业,资金成本大幅降低,资金规模大幅增长,从而有了更强的能力来扩大规模和开展并购活动,进一步实现快速成长,吸引更多资金注入,市值再次扩大。而一些难以在短期内直接上市的环境企业,也开始寻求被上市公司收购,其利润被并入上市公司后,在同样的高倍估值下为上市公司带来更多资本,而被收购企业,也得以迂回地实现上市,其投资者获得较高的资本收益。

(2)高估值下环境企业的境遇分化

在资本市场的助推下,环境产业在2013年上半年加速整合。其原因除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场趋于饱和使企业不得不寻求新的方式来达到规模化目标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正开始出现“马太效应”,资金充裕、融资成本低的领先企业,如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国企,成功登陆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或是完成股权融资的拟上市企业,受惠于资本市场对环境领域格外关注下的高估值,低廉的融资成本为这些企业的市场扩张——不论是项目投资或是并购,带来其他企业难以企及的竞争优势。进而,领先企业在低成本资金的助力下,以更快的速度攻城略池,在高速成长中再次增强了对资本的吸引力,进入强者恒强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一些中小环境企业的处境显得尴尬。商业银行贷款期限短、成本高、规模有限,难以完全满足企业成长甚至是维持运营的资金需求;在股权融资的道路上,缺乏明显的成长性和创新优势的环境企业,很难获得资本市场关注;此外,IPO之路漫长而艰辛,“远水解不了近渴”,上半年至少已有3家拟上市环保公司被终止审查,一批环境企业仍滞留在上市边缘。

环境产业与资本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不仅是现阶段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动整个行业分化和洗牌的动力之源。从资金与资源逐渐集聚的趋势来看,未来二到三年,必将是产业的整合年,经过一系列产业的横、纵向并购整合,环保产业市场将向有资本、有品牌、有实力的少数企业集团集中,企业发展分化将进一步加剧,并将造就出数个“产业航母”。

2、环境企业的发展态势

(1)重资产型环境投资集团:规模化

如前所述,被资本市场认可的环境企业正在低成本资金的助力下迎来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北控、首创、上实环境、中环水务、中国水务投资、光大、锦江、桑德、国中水务、康达环保等大型环境企业集团都在积极扩大经营规模、布局新的服务领域。
在资本为王的这一时期,大型环境企业正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实力,开始新一轮的竞速游戏。决定其在市场中竞争地位的,已经不再是项目总数、总规模的简单比较,而是在综合化发展的道路上,视野、速度和资本运作能力的角逐。

(2)属地型专业化服务环境企业:综合化

2010年3月,重庆水务成功登陆A股市场,其后一批地方水务企业加快了上市步伐,兴蓉投资、江南水务等地方水务企业先后进入上市公司行列。实际上,近年来已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地方国有环境企业,广西绿城水务、福建海峡环保、长沙水业集团是这类未上市的属地型专业化服务环境企业代表。这些企业具有天然的区域竞争优势,结合优质的运营管理能力,稳定的现金流,以及地方政府作为后盾,其清晰的盈利模式受到资本市场认可。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资金日益吃紧的情况下,这类企业作为地方融资平台的功能将可能被过分放大,从而加大上市难度。

从未来发展来看,地方国有企业可以立足于在当地已经形成的网络布局,结合自身的融资能力、运营能力以及和当地政府深厚的合作关系,开展区域综合环境服务的深耕细作并逐步向外辐射。当然,关键还在于地方国有环境企业能否和当地政府划定清晰合理的权责界限,以及适合于区域综合环境服务的投融资机制和服务模式设计。

(3)高速成长的创新型企业:专业化

目前,像上实环境、中国水务投资这样的未在A股上市的大型环境集团已经屈指可数,地方国企的成长潜力尚待明朗,轻资产技术创新型企业,尤其是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越来越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碧水源是其中的佼佼者,从最初创建时的1.1亿元注册资本,发展到现在约350亿元的总市值,只用了12年的时间。万邦达、津膜科技、永清环保、巴安水务等创新型企业也同样表现出众,赢得了资本界的认同。更多创新型环境服务公司,如博天环境、环能德美、中持环保、新之地等都在快速成长。这得益于环境产业技术革新时代的到来,提标改造、工业废水、污泥、环境修复等很多领域,蕴藏着丰富的市场机会。拥有突出创新优势、在细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环境企业,正是最具有孵化或培育价值的潜力所在,已经成为轻资产环境企业中备受关注、上市可能性最大的新星。

四、核心因素与产业远期展望

1、影响环境产业未来走向的核心因素

(1)政府:环境服务采购体系有待完善

政府的环境服务采购体系能否在科学的顶层设计之下顺利建立起来,会对投资运营为主的重资产环境企业带来巨大影响。轻资产创新型环境企业可以从“高新技术”方向上获得上市、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而对于重资产企业,政府的环境服务采购体系是否健全,意味着企业投资运营的项目能否在未来数十年中产生稳定足额有保障的现金流,这又将进一步影响到环境治理的最终效果,以及整个环境产业的发展方向。就目前而言,虽然中央政府已经表达了环境服务采购的决心,但整个体系还有待完善,基于顶层设计的各项政策、标准、法规的逐步建立,将对社会资本能否顺畅进入环境领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2)工业企业:经济波动影响治污投入

尽管在政府“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在“微刺激”的作用下有所降低,但投资拉动经济的路径没有质的扭转。同时,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很难在短时间内回暖,尤其是中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且缺乏定价能力,利润被不断挤压。

制造业低迷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处于其下游的工业废水行业将可能受到波及。一些经营状况不佳的工业企业在治污方面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将会下降。而地方政府在资金压力、地方经济发展、环保目标的实现三方面如何权衡,也将影响到工业企业在治污方面的投入。

(3)融资:股市动荡与地方政府负债

股市动荡和地方政府负债是目前环境产业融资方面需要关注的两个问题。退出渠道狭窄及A股市场不振会影响环境企业的股权融资及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地方融资平台能否走向稳定化、正规化则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支付能力以及支付的稳定性。

上半年,A股市场未能改变颓势,上证指数在6月份跌至2008年以来的最低点1849点;IPO重启没有新的进展,一些本打算上市的环境企业在漫长等待中不得不寻求其他融资途径。退出渠道的不畅及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明朗,也使得PE/VC市场出现萎缩。据清科统计,2013年上半年,中国LP市场新募集完成的PE/VC基金总额78.2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金额下降了57.6%。中国VC/PE市场共发生投资516起,同比下降45.2%;投资总额99.15亿美元,同比下降20.9%。

关于地方政府的负债规模目前并没有统一说法,审计署官员在今年两会上透露的数据是各级政府负债15-18万亿元,此外也有专家估测地方债务超过20万亿元,甚至达到40万亿元。在收入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6.86万亿元,仅增长7.5%,增幅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

2、环境产业远期展望

(1)环境治理深度需求的释放

首先,虽然在部分细分市场,如市政污水处理厂建设,在“十一五”建设高峰过后开始走向成熟,但整个环境领域的市场需求依然十分巨大。宏观上,城镇化的步伐不会减慢,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镇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污水、垃圾等一系列污染治理需求的刚性增长。同时,管网建设、污泥、再生水等先前发展相对滞后的环境领域,未来也将走入快速增长的通道。

第二,政府正在积极开展环境监管、统计、考核、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将越来越难以逃避环境治理责任,从而将之前的历史欠账转化为现实需求。当然,政府作为甲方也将更加理性,对环境治理质量要求的提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服务成本。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如果环境基础设施以政府投资为主,则政府的采购将趋向系统集成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这将为轻资产的技术创新企业带来更多机会。如果政府不侧重于对环境基础设施的产权拥有,而是更多地采购面向效果的环境治理服务,则对资金实力强大的重资产集团更为有利。同时,稳定足额支付的机制设计,将为目前徘徊在环保产业之外的社会资本(比如社保、养老资金),架设进入环境产业的桥梁,使产业规模成倍放大。

(2)环境服务与资源化的衔接

随着环境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资源和能源的日益稀缺,对污染物的深度处理衔接资源潜能的开发利用为环境产业吹来一股新风。如何在高效、低成本、节能地实现减排的同时,开发污水、污泥、垃圾等污染物中蕴藏的巨大能源和资源潜能,已经成为国际上技术研发的重点。而这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将有可能在未来激发出一个新型的、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环境产业新领域。

(3)投融资工具的多样化

资金本质上也是一种产品。目前资本市场作为资金的供应方,能够在实体经济中找到的具有投资价值的对象有限,环境产业既具有政策支持、安全稳定、反周期的优势,同时一批高成长性的环境企业正在崛起,对资本市场构成的吸引力在增强。作为资金的需求方,如前所述环境企业对资金的渴求也十分强烈。

在资金的供需双方都具有强烈合作意愿的情况下,尽管短期内有限的投融资方式,比如商业银行贷款、股权投资、上市还难以完全满足现实需要,但金融机构正在积极设计和推广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拓宽资本市场与环境产业的对接渠道。项目融资、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收益权质押贷款、并购贷款等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以及基于政策顶层设计的产业投资基金,将为环境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传统的融资方式,也将在政策引导下得到优化,从而与产业更好地匹配。

(4)资本垂青:创新型企业、重资产环境投资集团

在环境产业并购整合的浪潮中,一些企业将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另外一批企业则会抓住机遇,立于产业的潮头。未来更容易受到资本界垂青的,一类是创新型轻资产企业,如拥有突出技术优势的工程公司、技术公司,如果能够形成好的商业模式,具备持续成长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有望成为下一个“碧水源”;另一类是已经形成较大规模,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重资产型环境投资集团,这类企业已经处于行业的第一梯队,且短时间内很难被其他企业超越,本身就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资本运作能力,适合于对投资规模要求较高的股权投资基金进入。

(5)远期展望

1)成熟市场:扩张速度的竞赛

对于城市水务、生活垃圾等发展相对成熟的市场,企业已经形成了包括EPC、BOT、TOT等一系列广泛应用的商业模式。而在成熟市场中,重资产型投资运营集团处于产业链的顶层。这些投资集团的规模化扩张方式,除了延续传统项目投资模式外,由于前文所述的单个项目小型化、资金成本低等原因,收购并购所占的比重将持续上升。如何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借助资本优势,加快扩张速度,抢占规模、区域、领域的先机,是目前以及未来二至三年投资集团间竞争的核心。

从成熟市场最主要的“甲方”政府的角度,在短期内,很有可能仍将采购重心放在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财政资金的支出方式和支出力度将影响项目市场的侧重。如财政资金充裕,则会对投资运营类企业形成一定挤出效应,EPC项目的比重将上升;如财政资金有限,则重资产企业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2)新兴市场:政府公共服务采购带来机遇

前一阶段,污泥、再生水、海水淡化、餐厨等几个细分领域,都曾在政策的刺激和市场的高度期待下,出现过一轮热潮,但由于付费、监管、行业标准、配套设施等种种条件的不健全,新兴市场的热度未能维持。一些企业对新兴市场的参与意愿强烈,但受制于政府支付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各方协调的难度过高,只能以谨慎观望或少量试探为主。对于社会资本而言,在缺乏成熟模式和稳定收益保障的情况下,也很难立刻进入这些领域。究其原因,城市水务与垃圾处理市场之所以能够形成规模并走向成熟,是因为在这些领域政府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支付体系,其环境治理责任得以通过具有持续性的服务采购来达成,将公众的环境治理需求与环境服务的供给方对接,使市场参与者不仅是停留在初期的建设环节,更能参与到运营环节。

环境修复、污泥、再生水、海水淡化等处于发展初期的细分领域,其潜藏的市场体量以及对资本的需求量都将超越以往。但在目前政府长期支付模式不明朗的情况下,多数企业只能聚集在设备制造和工程建设环节,典型的如再生水、污泥、海水淡化,前一阶段并没能在规划支持下实现跨越式的增长,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萎缩,即是因为其短期政策刺激下的工程建设完成后缺乏支撑持续运营的资金来源。新兴市场巨大的潜在需求想要释放出来,就必须建立稳定的政府服务采购体系,只有如此才能撬动社会资本,才能建立产业持续发展的通路。

令人欣慰的是,在7月3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明确提出,使得环境产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清晰可见。如果按GDP年均增速7%,环境产业总产值在GDP中占比8%粗略估算,则到2025年环境产业总产值将达10万亿。随着政府服务采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更大规模的社会资本进入环境产业的大门将被敞开,蓄势待发的环境企业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天地。
 

 

编辑:李晓佳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