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我国环境产业进入园区建设时代

时间:2014-06-11 14:29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曹曼 刘林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总体环境状况不但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不得不让我们进行思考,是我们的技术不先进,是我们的工作不努力,还是我们的资金投入不够?等等。我们不能再延续这种习惯思考了,要跳出技术和行动层面,回到思维方式层面,从资源观的原点出发,从管理机制和商业模式的角度审视,我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探寻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会发现我们的思维方式还固化在处理和排放上,出发点不是为了资源再生;我们习惯于各扫门前雪和各自为政,而不是系统规划分工合作综合利用;我们曾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并想当然地认为环保是花钱不赚钱的事,事实上许多环保项目已成功地市场化运作,如国际上通用的BOT,而且越来越多的环保设施进入市场,如从污水处理到固废回收利用,这些都是管理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

我们渴望环保全面产业化,所有废弃物都能得到再生利用,并花最低的成本、占用最小的土地、消耗最少的能源。时代发展至今,各国应该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环保理念和运作模式。就我国而言,若能通过建设一个或N个园区,将一定区域内多种或各种废弃物整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利用实现以上目标要求,是我们从事环保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中国环境产业园。

从文化背景看,我国既有要面子讲排场、又有勤俭节约的文化传统,表现为公共场合的消费浪费严重,如餐饮接待;废弃物的利用可以做到吃干榨净,如垃圾分拣。我国还有法律意识淡薄,有时甚至情大于法的习俗,表现为环保法执行不到位,偷排和乱丢现象严重。我国颁布了物权法,土地资源所有权零散,必然导致废弃物的分布散乱,并在我国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产业化需要有规模效益,将分散的各种废弃物收集合并,是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

从技术积累看,我国在固、液、气三类污染物的治理方面,不同发展阶段的侧重点不同。至今为止,单元技术的积累都达到了一定程度,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烟气脱硫除尘等。我国的环保技术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几十年来的消化吸收,国外各行各业的先进技术在我国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国外没有的技术在我国也屡见不鲜。因此,我国的环保技术积累,已具备组合创新的基础和量变到质变的条件。

接下来需要做的是进行系统总结,不再单打独斗重复引进(浪费资金不利于总体发展),优化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模式和相应的工艺技术,需要从分散向综合、从治理向利用方向转变,如城市污水处理和静脉产业园。尤其是在固废的综合利用方面,建成了汽车、家电、医疗危险品回收利用等产业园或循环经济示范园,酒糟、畜禽粪便、糖渣等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待与区域内其它废弃物统筹完善推广。

从发展趋势看,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用生态学原理和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行动,倡导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世界潮流。要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就要发展生态经济,要减少资源的消耗就要发展循环经济,要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就要践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不是先污染后治理,把废弃物处理掉;而是不产生污染物,一旦产生了就要想办法进行利用。为了实现更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利用方式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废弃物之间的协同效应和生产的规模效益。

近几十年,世界的发展突飞猛进,观念转变和技术创新不断引发产业的变革,推动社会进步。我们不能总停留在硬技术层面来研究环保了,需要从理念、模式、技术三个层面,结合不同国家民族和相关技术产业与经济体制的现状,进行系统整合创新。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用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将各种废弃物作为资源,通过经济体制、管理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追求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最大化,开展各种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园的研究和建设,是大势所趋。

环境产业园的核心内涵是把废弃物作为资源,以利用为出发点,通过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操作时,考虑运输距离、占地面积、生产成本、原料(废弃物)互补、产品利用和规模效益等因素,将一定区域内有一定互补作用的废弃物收集在一起,进行综合利用。例如,将RDF发电的余热作为生物质发酵的热源;将污泥、餐厨废弃物、秸秆混合发酵可以实现CNP元素的互补;将发酵后的污水和生物质残液作为生产有机肥的原料,或作为园林绿化用水和肥。

综上所述,我国环境产业已从工程治理发展到园区利用时代。

作者系青岛天人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与总工

“中国水业技术论坛”升级为“环境技术产业论坛”!6月20-21日,“2014(第12届)环境技术产业论坛”将启。4大亮点,6项内容,聚焦技术政策和技术方向,以及技术市场的顶层设计;分享领先企业的原动力,关注城市环境治理、中小城镇及农村治理、生态修复、工业园区治理,发现产业视角中的环境技术机遇等等。以企业为主角,突出产业力量。更多信息,敬请关注论坛专题和网站、微信相关报道。

 

编辑:田皓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