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提升大气污染防治“逼格” 科学决策力求精准治霾

时间:2016-11-25 10:04

来源: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近日,由环境保护部环保对外合作中心和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成都市环保局协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研讨会在成都举行。会议围绕“空气质量达标的科学决策支持体系”,国内外专家、各地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等150多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科学决策,空气质量长期达标的关键

  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国际交流合作部处长唐艳冬说:“自《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我国的城市空气质量情况总体得到改善。”

  “环保部今年7月发布的《大气十条》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显示全国城市PM2.5和PM10呈下降趋势,总体预期能实现规定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但我国的空气质量形式仍然严峻,治理仍面临巨大挑战。”

  “精准治霾是《大气十条》实施最后一年的重点,”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李阳指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也首次将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纳入了约束性指标,设置了未达标地级以上城市污染物浓度下降18%。”

  “但短期内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要达到以上目标必须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院士说:“精准治霾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研判—决策—实施—评估—优化’的决策支持体系,加强区域一体化的大气污染监测网络、动态污染源清单和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建设。”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说:“近两年来,越来越多各地方环保部门提出如何制定科学的大气污染政策才能达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本次研讨会就是为了支持各地方环保部门作出科学的决策。”

  如何做到科学决策、路线明确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院士介绍,通过引入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技术平台,可以实现定量测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实施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从而为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重污染天气应急方案制订及效果评估、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这些工作的基础在于详细的排放源清单,否则科学决策无从谈起。”

  会上,国外专家分享了洛杉矶、欧洲和墨西哥通过科学研究建立排放源清单、区域协调机制等治理空气污染的成功经验。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项目总监MarkusAMANN博士说,欧洲在治理PM2.5过程中发现,一个国家的空气污染会影响到邻国,这种情况跟中国省份之间空气污染的区域传输类似。“区域之间共同承担治理工作,可以让他们共同受益。”

  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国内较早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区域,相较国内其他城市有更丰富的经验。研讨会上,来自上海市和广东省的专家展示了科学决策在各自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应用。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段玉森说:“长三角区域大气科学决策系统除了常规监测数据共享,还包括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共享、区域超级站联网、区域光化学网臭氧监测,这些数据用于指导减排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对地方环保部门科学决策的支持,我们还开发了空气知库平台。平台上不仅提供国内外先进经验可供阅读,也可以通过你问我答版块,与顶尖专家对话,获得大气污染治理的专业意见,”付璐说。

  全面实施精准治霾仍面临多种难题

  会议上,参加会议的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分区域进行了小组讨论,交流各地在科学决策体系建设与应用方面的进展、挑战与需求。讨论内容显示,各地区在大气治理科学决策体系方面差距较大,北京、上海、珠三角已经对源解析、空气治理措施评估方面起步较早,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其他地区还面临缺乏技术力量进行基础研究等问题。

  成渝地区小组讨论时谈到,成都作为省会城市,科研院所资源和支持资金相比该区域其他城市都要优厚,因此成都市在空气污染源清单和源解析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充分。但其他地级市受经济和地域影响,在这些方面有些跟不上。

  辽宁省本溪市的参会代表称,由于基础数据欠缺,导致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不准。

  大部分地区的参会代表都提出,臭氧污染成为一个新的空气污染问题,且臭氧生成机制复杂,前体污染物VOCs底数不清、标准不明,如何控制需要环保部提供指导。

  来自河北省的参会代表称,由清华大学支持建立的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动态调控技术平台将城市的排放进行网格化监控,便于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有效解决了环保部门人手有限的问题。

  但他们也提到,在末端污染物治理方面,河北省已经竭尽了通过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潜力,要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浓度,应该要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入手,制定长期达标规划,也需要加强部门间协调,以及区域间协作。

编辑:张伟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