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21 10:34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夏天明
环保冲击实体经济是个伪命题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环境问题日益浮出水面。环保理念虽然由来已久,但并未真正深入每人之心。环保问责之严厉大超预期,到“十九大”前,中央环保督察已实现全国31个省市的全覆盖,问责人数超过1.7万。似乎在不知不觉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已经成了社会发展的最大矛盾,环境保护的工作似乎已经成为了阻碍中国高速发展、追赶世界脚步的巨大绊脚石,许多人怨声载道,这是典型的“要我环保”者的心态。
舍弗勒大中华区9月14日致函上海市有关部门,称其原材料供应商上海界龙金属拉丝有限公司因环保问题将被关停,公司面临供货危机,并称“此问题将会导致49家车企,200多款汽车或因此停产三个月,会造成3000亿元的产值损失”。德国企业舍弗勒集团大中华区希望上海有关部门“网开一面”的求助信引起多方关注,一周之内环保部与新华社连发三文强烈批驳,新华社发文“环保冲击实体经济”是个伪命题,发展是硬道理,但置环境于不顾地“硬发展”就没道理。在纷繁复杂的利益诉求面前,地方政府需要保持应有的定力,挤掉粗放发展的水分,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深入开展环保工作,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实绩,去击破环保冲击实体经济的伪命题。”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在第七届环境与发展论坛上做“当前环保科技形势及十二五环保科技发展思路”的报告中指出,“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实施全过程控制之后,SO2排放量逐年稳步下降。1975~1996年,日本的GDP翻了一番,其SO2排放量反而下降了160万吨,在这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最大。1996年,日本SO2减排量中,末端治理贡献率为8%,结构调整贡献率为26%,技术进步贡献率为66%。” 环保冲击实体经济伪命题不攻自破。
完成“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心态转变,主动出击才是制胜法宝
反观欧洲产业发展历史,欧洲与美国在上世纪50~90年代经历了惨痛的环境问题教训,在期间欧洲与美国一直在摸索最适合人类的发展模式。在2008年之后,欧盟委员会提出“新工业革命”的说法,提出“绿色能源、清洁运输、新生产技术、新型材料以及智能通讯系统”将会引领工业产业的变革,并最终改变世界工业版图。近年来,欧盟委员会再一次深化强调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产业转型四大支柱与六大优先领域,这六大优先领域均与节能环保有关,总的来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应该以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为现阶段最适合的发展通路。
图1 欧洲产业发展时间索
以工业为例,从2015年开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后,已正式拉开大幕。从上图可以看出,“压减过剩产能”过程对GDP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工业PPI指数影响尤为明显,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在2014~2016年得到深入实施,在去除“地条钢”、“僵尸产能”等低端产能之后,产业集中度得到大幅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图2 近三年钢铁工业PPI走势
对于政府来说,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无疑会大幅增强环境管理政策的落实水平,降低环境监管难度,以环境质量为抓手的工作方式也会抓在实处。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当前环保压力空前,作为排放大户的工业企业来说,如何在稳定的生产与日益收紧的排放标准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经历了如此严苛的环境管理模式之后,很多优秀工业企业已经认识到“蓝天保卫战”正在向“蓝天生死战”转变,明白了“蓝天白云不重现,环保督查不间断”的以环境质量为最终考核指标的环境管理政策,认识到了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心态转变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不要把环保当做一个负担来看,它是一次行业大洗牌的重要抓手,是优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在笔者前期对某钢铁重镇的实地调研情况来看,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一般环保水平都相对较高;环保水平与经济效益看上去存在显性矛盾,但在内在却是高度正相关的。
而对于环保企业来说,工业企业受市场波动影响下的不稳定的支付能力、工业企业复杂的生产流程、繁多的产排污节点令诸多环保治理企业望而却步,环境保护技术的进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支付能力的提升是工业绿色化转型的良性讯号,此时就需要一个沟通无阻、相互交流的科技服务平台真正的链接供需两侧,互助互惠,实现双赢。
借力环保产业,实现变道超车
工业企业的转型向来伴随着痛苦与迷茫,但是每一次转型成功的企业,都会出现新的跃迁与腾飞。在多轮“去产能”后,工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工业企业的支付能力得到保证,此时应充分运用第三方智库的平台资源,做好顶层设计,有目的、有通道的规划好企业发展战略;积极调动“绿色金融”的力量,为转型的重担减负;同时着手布局发展新的绿色产业,如清洁生产产业、绿色服务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以工业绿色化转型为契机,借力环保产业,实现变道超车。
编辑:李艳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