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时间:2020-06-11 11:01

来源:发改委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全面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推进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生态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多干预。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难点。着眼于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质量,聚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陆海 10 统筹,妥善处理保护和发展、整体和重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推进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

  ——坚持科学治理,推进综合施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遵循生态系统内在机理,以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为基础,关注生态质量提升和生态风险应对,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推进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建管机制。坚持依法治理,深化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改革,释放政策红利,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多元化投入和建管模式,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推进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保护和修复长效机制。

  三、规划目标

  到 2035 年,通过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国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稳定性明显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基本绘就。森林覆盖率达到 26%,森林蓄积量达到 210 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保有量稳定在 2 亿公顷左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 60%;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 11 湿地保护率提高到 60%;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5640 万公顷,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海洋生态恶化的状况得到全面扭转,自然海岸线保有率不低于 35%;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 18%以上,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

  要立足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准确聚焦重点问题,明确阶段目标任务,科学把握重大工程推进节奏和实施力度,促进形成可持续的长效建管机制。2020 年底前,由相关部门依据本《规划》编制各项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详见附件,重要政策、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按规定程序报批),与本规划形成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1+N”规划体系;2021 —2025 年,着重抓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重点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解决一批重点区域的核心生态问题;2026—2035 年,各项重大工程全面实施,为建设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生态基础。

第三章

总体布局

  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突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在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与相关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衔接的基础上,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布局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重点区域。

  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

  本区域位于我国西南部,涉及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新疆等 6 个省(区),含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若尔盖草原湿地、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阿尔金草原荒漠化防治、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等 7 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宝库,是我国乃至全球维持气候稳定的“生态源”和“气候源”。

  (一)自然生态状况。本区域地貌以高原为主,海拔多在 13 3000 米以上,属于青藏高寒气候,年均降水量大多在 400 毫米以下,受地势结构和大气环流特点的制约,自东南向西北水热条件呈现由暖湿向寒旱过渡的特征。区域内土壤以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和高山漠土为主,植被属高寒荒漠区、高寒草甸和草原区类型,且自东向西呈现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地带性变化。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山地冰川最发育的地区和河流发育最多的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湿地面积约为 1800 万公顷,占全国的 1/3。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羌塘—三江源、岷山、喜马拉雅东南部等区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特有种子植物 3760 余种、脊椎动物 280 余种,珍稀濒危高等植物 300 余种,珍稀濒危动物 120 余种。

  (二)主要生态问题。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本区域面临冰川消融、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受损等生态问题,高原生态系统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本区超过 7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西藏和青海黑土滩型草原面积达 1100 万公顷,草原鼠害严重;在强盛风力和气候干旱共同作用下,土地沙化加剧,西藏和青海沙化土地面积合计 3412 万公顷,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 19.78%;区内水土流失面积约 2590 万公顷。

1234567...8

编辑:赵利伟

1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1人参与 | 0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17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