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华为:可再生能源再发力

时间:2021-03-04 11:07

来源:华为

华为首次携数字能源全套的解决方案参展2021日本东京国际太阳能光伏展览会PV EXPO TOKYO,包含智能光伏、数据中心能源、站点能源、车载电源和模块电源五大领域。

智能世界并不遥远,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已触手可及,而ICT基础设施则是智能世界的基石,现阶段,人们对绿色能源,尤其是光伏的需求日益增大,希望在解决数字转型的难题的同时也能兼顾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ICT网络转型过程中面对大数据、大流量、大能耗的挑战,华为数字能源产品线抓住传统供电解决方案向能源互联网演进的机遇,聚焦ICT技术,提供能源基础设施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包括:通信能源、数据中心能源、智能光伏、车载电源、模块电源。自2008年成立以来,数字能源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尤其近5年,保持稳健的增长,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9%,站点电源、预置模块化数据中心、模块化UPS、智能光伏发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为行业领先。华为自去年开始就在日本市场大力展开对数字能源的整体解决方案的介绍和推广,让日本的客户和伙伴对华为在数字能源上的全方位实力有更深入的了解。

华为日本数字能源负责人张巍巍说道,“非常荣幸能利用本次PV Expo Tokyo带来华为全套的数字能源解决方案。日本一直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市场。光伏这些年在日本也有长足的发展,华为非常期待能在其中贡献一份力量。本次展会,除了我们传统的地面大型电站和工商业的场景,我们带来了在户用场景的最新全套产品。这是华为第一次在日本进入住宅储能市场,目前产品已经获取JET认证,正式开始销售。”

可再生能源再发力

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装机绝对主力,而光伏将成为最大的电源形式。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越来越低,如何帮助客户开源节流提升收益就是华为的追求从电站建设到运维,华为进行了全流程优化和创新,将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光伏技术进行跨界融合,通过简单、全数字化、全球化自动营维等创新理念,打造 “高效发电、智能营维、安全可靠” 的智能光伏电站解决方案,最终实现电站持有和运营客户的价值最大化。

分布式户用及工商业电站蓬勃发展,系统安全是第一要素。此次华为通过创新,融合AI等技术,给客户带来极致安全的体验:

主动安全:AI BOOST 主动电弧安全防护,精准检测,0.5S主动切断;

设备可靠:无熔丝等易损件,故障率<0.5%,唯一经过室外火箭引雷测试的厂商;

并网可靠:领先AI算法,弱电网适应性强,持久发电不宕机。

同时面向自家消费市场的20kw逆变器正式开始出货,20kw逆变器交流输出三相200V, 可以直接匹配原有200V系统,无需更换变压器。

户用储能成为亮点

华为户用储能产品新推出,在碳中和的背景下,符合日本备灾要求。从去年上市以来,已经收到了欧洲很多国家的青睐。户用储能产品不仅可以用在户用住宅,通过多台并联,还可以用在自治体如学校、市政府大楼、备注中心、小型店铺等,提供备灾能力。华为户用储能电池采用并联模块化设计,在每一个电池包内集成了BMS。

在每一个新电池包因扩容添置到老电池系统中使用前,无需预充电,拆开包装箱可即插即用。

因电池包内部属性在使用过程中衰减程度不一(如电池内阻),然而电池包内部BMS可以把每一个电池包的输出电压调整到同一水平,从而避免因充放电程度不一造成的出现木桶效应,整个电池系统充放电程度最大化,在电池使用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也可以实现可用电量的最大化,可有效提升可用电量约25%。

基于并联的模块设计架构,如果电池包中有实效或故障,可以自动隔离,其他的电池包仍可以正常工作从而确保整个电池系统的正常运行,系统不会停机。

日本在2020年年底公布了脱碳路线图草案,确认了“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投资的方式加速向低碳社会转型。能源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的创新融合,让能源基础设施实现“发-输-配-储-用”端到端可视可管可控的智能管理,提高能效。绿电在未来将惠及千行百业和千家万户,以光伏为代表的绿电成为主力能源,光伏全面平价时代来临,华为在此次东京PV EXPO和日本客户的交流更加印证了光伏发电及光储融合必将成为未来几年可再生能源的强势增长点。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