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安徽将成立混合制的多元化省级环保集团

时间:2021-07-22 14:43

来源:安徽生态环境

7月13日,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专场推介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活动期间,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罗宏接受了新华网及中国环境报专访,罗宏表示,发挥安徽优势,把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十四五”支柱产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7月13日,罗宏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把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十四五”时期安徽支柱产业,安徽具有四大优势。一是市场优势。安徽正处于经济高增长时期,传统产业占比较大,钢铁、水泥、冶炼、煤炭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这些产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及未来面临着升级改造的需求,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大市场空间;二是区位优势。安徽环保产业满足本省需要的同时,可以向东走向长三角,覆盖整个中西部地区;三是科技优势。安徽省是全国三大科教中心之一,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一批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这些为安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四是营商环境优势。安徽省委省政府针对十大支柱产业发展专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安徽环保产业下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目前安徽省正在制定“十四五”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划。罗宏透露,主要集中在三个板块。一是新能源。重点是在太阳能、清洁能源以及支撑新能源的一些新技术;二是节能技术。安徽传统制造业比重较高,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上进行绿色化改造,把成本降低,满足减排和降碳的要求,这是传统产业将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三是环保产业。涉及污染治理、环保装备、检测设备、生产设备,以及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

罗宏指出,目前安徽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一是组建了由省政府领导挂帅的节能环保产业推进工作组;二是通过规划引导企业在环保产业领域加大研发和投入;三是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落户、科技成果转化,均有相关优惠扶持政策。企业在生产发展过程当中遇到困难,有专门对接服务单位,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同日,围绕安徽省拟成立环保产业集团、节能环保产业为何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管理、如何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等问题,罗宏接受了中国环境报专访。

罗宏表示,生态文明道路的确立,开辟了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巨大市场空间,相应也带来了市场主体的快速扩张。目前,安徽省缺少一个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省级环保产业集团。环保产业与其它领域不一样,它既有市场的竞争性,同时还有公益性。一些特定领域,像生态修复,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均带有一些公益性质。以政府为主导的国有企业相对来讲更适合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团队。

安徽组建环境集团,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同时引进科研院所、民营资本及上市公司,形成混合制的多元化集团,这样能体现出体制机制的灵活性,起到带动作用。

对于牵头管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罗宏指出,安徽省委省政府将节能环保产业交由生态环境厅主管,省生态环境厅义不容辞。通过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实行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同,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加大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等,从而达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

如何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罗宏介绍说,一是规划引领,正在制订《安徽省“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二是提供支持政策。即将要出台扶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三是着重打造环保产业聚集园区。初步选定15家经济开发园区,作为环保产业集中发展集聚地;四是培养龙头企业。一方面对原有部分骨干企业加大培育力度,将帮助他们做得更大更强。另一方面通过“双招双引”,引进更多的企业和科研人才到安徽,进一步做大市场主体。五是形成产业链条。建立“链长制”,重点针对某一领域的短板和缺项,加强技术研发和主体培育,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进一步把环保产业做大。

原标题:发挥安徽优势,把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十四五”支柱产业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罗宏接受新华网及中国环境报专访

相关阅读:安徽省环保产业集团要来啦!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