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国际航运业需实现全面脱碳

时间:2021-09-22 14:08

来源:Global Maritime Forum

国际航运业的全面脱碳形势紧迫,但可以实现。这是代表整个海运价值链的150多个行业领导人和组织发出的明确信息,包括航运、货运、能源、金融、港口和基础设施。他们与联合国大会合作,并在今年11月在格拉斯哥举行的COP 26气候谈判之前,呼吁各国政府与工业界携手推出必要的政策和投资,以达到全球供应链和全球经济脱碳的关键转折点。

《航运业脱碳行动呼吁》的签署方包括全球贸易中的一些全球最大参与者:A.P. Moller - Maersk、BHP、BP、BW LPG、Cargill、Carnival Corporation、Citi、Daewoo Shipbuilding & Marine Engineering、Euronav、GasLog、Hapag-Lloyd、Lloyd's Register、Mitsui O.S.K. Lines、MSC Mediterranean Shipping Company、Olympic Shipping and Management、巴拿马运河管理局、鹿特丹港、Rio Tinto、Shell、Trafigura、Ultranav、Volvo和Yara。

船舶运输约占全球贸易的80%,约占全球温室气体(GHG)排放的3%。2018年,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一项初始GHG战略。其目标是到2050年将国际航运业的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减少至少50%。该战略将于2023年修订。

Citi首席执行官Jane Fraser表示:“现在是时候提高我们的目标了,将全球贸易的重要承运商——全球航运业的目标与《巴黎协定》的目标保持一致。我们正在与客户密切合作,推进航运业向净零排放过渡,在强大的公共政策措施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加快我们的全球经济脱碳集体努力。”

私营部门已经在采取具体行动以实现航运业脱碳。这包括投资于RD&D和试点项目、订购和建造碳中和船舶、购买零排放航运服务、投资于净零排放燃料的生产、投资于港口和燃料仓储基础设施,以及评估和披露航运相关活动的气候一致性。

A.P. Moller - Maersk的船队与战略品牌首席执行官Henriette Hallberg Thygesen表示:“为了让世界实现脱碳,航运业必须脱碳。我们的客户希望我们实现供应链排放脱碳。我们正在对现成的碳中和排放技术进行大量投资。为了使这些投资成为我们行业的默认选项,我们需要市场化措施来缩小当今化石和零排放燃料与未来碳中和燃料之间的竞争力差距。”

Trafigura执行主席兼首席执行官Jeremy Weir表示:“航运业脱碳对实现全球净零排放至关重要,同时也变得日益紧迫。决策者面临一个历史性的机会,即通过对海洋燃料推出全球碳排放税来加速这一进程,以推动脱碳和鼓励对零排放燃料和船舶的投资。现在是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全球海事论坛首席执行官Johannah Christensen表示:“航运业脱碳不应有任何一个国家掉队。为了实现向零排放航运的过渡并促进公平和包容性,政策性措施必须确保航运业脱碳也能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人们带来就业和机会。”

《航运业脱碳行动呼吁》签署方呼吁世界各国领导人:

承诺到2050年实现国际航运业脱碳,并在2023年通过国际海事组织GHG战略时推出一个明确而公平的实施计划来实现这一目标。

通过国家行动支持工业级的零排放航运项目,例如为国内航运设定明确的脱碳目标,并为先行者提供激励和支持,以及更广泛地部署零排放燃料和船舶。 

推出政策性措施,使零排放航运在2030年前成为默认选项,包括让有意义的市场化措施在2025年前生效,从而支持零排放船舶和燃料在国际航运中的商业部署。

《航运业脱碳行动呼吁》由“实现零联盟”召集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工作小组制定,该联盟是全球海事论坛、世界经济论坛和“海洋行动之友”之间成立的一个合作组织。工作小组成员包括Cargill Ocean Transportation、Citi、COP26 Climate Champions团队、能源过渡委员会、Lloyd's Register、安特卫普港、Torvald Klaveness、Trafigura、Yara和UMAS。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