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火电+储能”调频:上海电气补齐全场景应用

时间:2022-01-27 15:52

来源:上海电气

在“双碳”目标的加持下,风电光伏再迎大幅增长空间,外加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用户侧爆发式负荷增加对区域电网的影响,使储能调频越发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2021年11月,上海电气(601727.SH,02727.HK)首个火储联合调频项目 -- 广东粤电大埔电厂储能调频项目通过储能性能试验及储能联合机组试验和试运行阶段,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在连续两个30天试运行期间表现不俗,项目2台机组综合性能指标进入市场前10%,调频净收益在市场排名前列。

大埔电厂储能调频项目

2020年6月,上海电气中标广东粤电大埔电厂储能调频项目。利用厂内2×600MW燃煤发电机组侧安装建设一套18MW/9MWh储能调频系统,并采用先进的锂电池和EMS能量管理技术,以“一拖二”方式与其中一台机组联合响应电网AGC调度指令,获得调频收益。

此前,上海电气在储能领域已耕耘多年且有所建树,在电网侧、新能源侧、用户侧领域都参与过多个项目,但唯独调频储能领域没有涉足,该项目完美地填补了上海电气参与全场景储能应用的一处空白。

零突破

传统火电机组加装储能后,可缩短机组响应时间,提高调节速率及调节精度,调频综合性能指标提升明显,也就是说,配备了储能的火电机组在调频性能上远超未配储能的火电机组,火电+储能系统联合调频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据专家预计,随着电网规模扩大,新能源发电占比上升导致电网稳定风险增加,储能调频需求上升,国内储能调频装机将保持8%的年增长率。未来储能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要争夺这块“大蛋糕”,首先要找到一个切入点。而广东粤电大埔电厂储能调频项目是近年来呈现的一种为提高电网稳定水平、利用储能电池快速释放和吸收有功功率的优异性能,从而参与国内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新兴商业模式。上海电气在该商业模式实现业绩零突破后,可复制推广,滚动参与,成为实现战略转型的“新引擎”。

攒经验

大埔电厂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过加装储能,控制室的屏位排布因此也没有预留相应的空间。经过技术专家反复地查看现场、反复地跟电厂沟通,在保证电厂有一台机组能发电的情况下,同时考虑到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采用了“母线桥”这个方案。

所谓“母线桥”,简单地说,就是在不移动现有屏柜的情况下,把原开关柜的母线通过跨接方式延伸到新的开关柜。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可不容易。这个方案要请开关柜厂家的技术人员反复论证,还要把电厂原来开关柜的图纸找出,技术上先论证可行,再到现场反复实测。

新增4个开关柜,4段母线桥跨接,项目组前期准备工作做得踏实到位,在两次短暂的停机间隙终于啃下了这些“硬骨头”,受到了业主的高度认可。作为储能调频的“新兵”,上海电气的这支现场团队在大埔电厂项目高标准、高要求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历练和宝贵的经验,提升了上海电气在储能领域项目的实施能力,为同类项目执行提供了示范性的解决方案。

内配套

大埔电厂储能调频项目的成功实施,在上海电气内部也形成了储能领域的产业联动。既拉动了旗下相关单位的内配套业务,同时还有效推动了上海电气输配电集团传统业务的升级,带动上海电气在储能电池、能量管理系统、PCS、储能系统集成,以及工程领域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中,项目所使用的储能变流器PCS及其群控装置EMU,是由上海电气自主研发的新产品。该产品用不到两天的时间就顺利通过了电科院的现场认证,成为南网现场测试最快的厂家之一,得到业界专家的好评。上海电气所属吴江变压器有限公司供货的干式变压器自送电以来运行可靠,温升小、噪声低、损耗小,产品性能获得了电厂、电科院和运维人员的一致好评。

此外,在电池舱、电线电缆等方面,项目也均使用到了上海电气内部多家企业的产品,总体内配套率超过50%以上;此外,电厂的后续运维工作也将委托交由内部企业完成。

大埔电厂二期项目2×1000MW机组计划今年动工,2024年正式建成运营。二期将采用当前世界最先进的超洁净排放技术和最高效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并同步按照火力发电企业智能化技术要求,打造新型高效、节能环保的智能化示范性电厂。届时,上海电气将积极促进双方的二次合作,早日实现“双碳”国家战略下的新能源投资项目。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