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如何预防粉尘爆炸?可以从这几点入手

时间:2022-10-08 13:49

来源:无锡应急 VOCs前沿

工业生产是粉尘产生的主要原因,当粉尘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足够的浓度时,如果遇到火源,则会引起爆炸,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必须采取合理可行的防爆措施,提高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安全性,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粉尘爆炸的发生。

小粉尘,大隐患,别看粉尘的颗粒小到微不足道,粉尘发起“脾气”会引发爆炸,且威力巨大!与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具有释放的能量更大,破坏力更强和连续多次爆炸的特点,且扑救起来极为困难,因此做好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工业生产是粉尘产生的主要原因,当粉尘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足够的浓度时,如果遇到火源,则会引起爆炸,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必须采取合理可行的防爆措施,提高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安全性,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粉尘爆炸的发生。

粉尘爆炸的条件

想预防粉尘爆炸,首先要知道粉尘爆炸是如何会发生的。粉尘燃烧在达到一定条件下才会引发爆炸,基本条件包括:

第一:必须为可燃性粉尘;

第二:要有足够的含氧量(空气或氧气);

第三: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充分的混合,形成弥散的粉尘;

第四:粉尘含量达到爆炸浓度;

第五:存在点燃可燃性粉尘的最小能量的点火源。

此外,粉尘爆炸对空间范围、空气压力和温度也有着一定要求。换句话说,如果达不到以上条件,粉尘就不会发生爆炸。所以对于粉尘爆炸的预防我们也就有了方向。

粉尘爆炸如何预防

与燃烧过程类似,粉尘爆炸3个基本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即形成了一定浓度的粉尘、存在一定浓度的氧气或其它助燃气体、具有一定强度的点火源,才能发生粉尘爆炸。如能消除或避免其中的任何一个基本条件,就可防止粉尘爆炸的发生。

一、从可燃物方面进行预防

在实际工业生产中,控制空气中的粉尘浓度可以有下面几种措施:

1.处理粉尘的设备、容器和输送系统要有良好的密闭性能,尽可能防止粉尘从设备泄漏。

2.消除或控制粉尘扩散范围,降低可燃粉尘的浓度。

如,将易于生产粉尘的设备单独隔离设置,并设专门的保护罩、局部排风罩或考虑吸尘装置;粉尘运动系统应尽可能在负压下操作,以减少或杜绝粉尘的泄漏;安装有效的通风和除尘系统,加强通风排尘和抽风排尘。

3.防止粉尘沉积和及时清理粉尘,避免二次爆炸。

如,粉尘车间的地面、墙面、顶棚要求平滑无凹凸处;做好清洁工作,及时采用防爆型真空式吸尘设备进行人工清扫,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在粉尘车间喷雾状水进行湿润降尘;将空气的相对湿度提高到65%以上,可促使粉尘沉降,并能大量吸收粉尘氧化产生的热量,同时减少静电;做好通风工程,将粉尘及时排出车间。

另,除尘设备的风机应装在清洁空气一侧。应注意易燃粉尘不能用电除尘设备,金属粉尘不能用湿式除尘设备。设备启动时应先开除尘设备,后开主机;停机时则正好相反,防止粉尘飞扬。

二、从助燃剂方面进行预防

这方面的预防措施主要采用惰性气体保护,降低系统中的氧气含量。工业中通常使用的惰性气体有N2、CO2等。

三、从点火源方面进行预防

在有粉尘产生的场所,就必须根据具体的操作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点火源预防。具体的措施有:

1.维修带有粉尘的设备时,应注意选择正确的工具,不可以使用在维修时产生冲击或摩擦火花的工具。

2.场所的电气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尽量不安装或少安装易产生静电、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并采取静电接地保护措施。被粉碎的物料必须经过严格筛选、去石和吸铁处理,以免杂质进入粉碎机内产生火花。

3.在粉尘爆炸危险场所进行电焊作业,首先应将设备内的物料清除干净,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焊渣落到设备内或物料上。

4.沉积在照明装置、机械设备等热表面的粉尘,要及时清理,防止其受热时间过长,引起自燃。

5.凡是产生可燃粉尘的场所,应列为禁火区,严格控制明火的使用。

6.加热装置、高温物料输送管道等表面,在任何情况下温度不能高于粉尘云的引燃温度。

7.要定期检查电气设备,防止因其线路老化、短路,产生点火源。

8.在有条件的加工车间,可以安装火花探测系统和灭火联动系统,这种系统通常安装在除尘管道或粉末输送管道上,在探测到管道内火花后,用适当的水雾将火花熄灭。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