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江苏省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

时间:2023-01-18 13:56

来源:江苏省工信厅

1月17日,江苏省工信厅印发《江苏省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高端装备供给能力,推动发展模式向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提高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能力。详情如下:

江苏省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

环保装备制造业是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据《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和《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高端装备供给能力,推动发展模式向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提高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能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补齐科技创新能力短板

(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短板”和“十四五”期间减污降碳需求,加大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力度。围绕环保装备所需的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材料与药剂、基础工艺及装备、基础工业软件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攻关。围绕低碳和资源化导向,推进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城镇污水深度净化与安全回用、深度除氟、超低氮燃烧、挥发性有机物(VOCs)废气净化处置、机动车污染高效治理、钢渣等固废处置利用、有机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动力电池再生利用、高性能膜材料等技术装备研制。围绕新污染物治理、光伏组件、风电叶片回收利用等新兴领域,部署前沿技术装备研究。组织实施环保装备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项目10项左右。

(二)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15家以上。建设环保装备制造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谋划前沿技术研发,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重点建设高性能膜材料等制造业创新中心、水生态安全与健康等技术创新中心、环境综合治理等产业创新中心。推进建设长三角环保产业园,打造全国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和标准创新基地。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单位或园区以突破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为核心,以“工程化”研发和成果快速“产业化”为目标,整合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等创新资源,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平台。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各类科研平台、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报告、科研数据向企业开放。加快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在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力争实现新突破。

二、提升先进装备核心竞争力

(四)加大创新产品示范应用。按照研发一批示范一批的滚动发展模式,加速优势技术的产业化转化,推进先进技术在不同细分领域的首次应用。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推动环保装备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相关目录。在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复、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建设一批技术水平先进、工艺路线清晰、节能减排效果突出、推广意义重大、应用前景广阔、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重大减污降碳技术示范工程。

(五)强化重大装备产业化推广。编制发布重点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指南,常态化开展环保装备宣传推介、供需对接活动。支持一批新污染物治理、更高排放标准要求的新型环保技术装备和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技术先进性产品推广应用。支持省内研发、产业化成果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支持企业和园区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以示范工程为依托,选择一批技术成熟、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潜力较大的技术装备产品,加大产业化项目建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承揽国内外环保工程项目,加快国际市场布局,带动省内装备出口,壮大优势装备“走出去”规模,提升海外市场份额。

(六)实施“强企壮企”工程。聚焦产业链终端产品特别是整机装备,充分发挥我省在污水治理、固废处置、环保功能材料、生态环境监测、环境大数据与智慧管理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制造优势,大力培育一批技术引领型、市场主导型领军企业。围绕基础原材料、核心部件等,精准引进培育一批补强我省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创新型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完善小微企业、初创企业支持制度和服务体系,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新增环保装备领域专精特新企业30家以上。以新三板、北交所为突破口,支持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的企业上市挂牌梯次推进格局。

(七)打造装备品牌优势。建立环保装备产品质量长期跟踪评价体系,支持企业开展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完善第三方工业设计服务,提高工业设计自主创新与服务能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将品牌建设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在环保装备领域打造更多的 “江苏精品”“苏地优品”区域品牌。充分发挥产业联盟、协会、展会、自媒体、第三方评价对品牌传播的促进作用,形成有行业影响力的“江苏制造”卓越品牌。支持环保装备领域企业争创省长质量奖。加强行业规范引导,动态管理,新增符合规范条件企业30家以上。

(八)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强化全省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一盘棋”,发挥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盐城环保科技城在装备制造方面的产业集群优势,以及南京、无锡、苏州等地产业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南北深度协作,全面提升我省环保装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围绕龙头骨干企业生产需求,加强协作配套,积极参与产业分工,推动装备制造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成全产业链贯通、开放式互联的产业本地化配套圈。依托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规范环保企业经营行为,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

三、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九)加速标准体系构建。指导环保装备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加强能力建设,为环保装备领域标准化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完善环保装备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起草,研制一批环保装备设计制造、检测验证、应用服务标准,培育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开展环保装备标准化试点示范。运用标识解析技术,统一环保装备数据接口,实现数据标准化交换。搭建核心设备标准化生产制造平台,打造标准化示范工厂。

(十)深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深入推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保装备设计制造、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等过程中的应用。对标环保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标准体系,提升大气治理、污水治理、固废处理等领域技术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装备产品设计向模块化智能化发展、制造过程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运行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升级,加快环保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在环保装备领域,创建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示范车间。

(十一)促进绿色低碳转型。支持企业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开发绿色低碳环保装备,按照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要求,创建绿色制造体系,持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创建环保装备领域绿色工厂30家以上。在环保治理过程中,鼓励运用光伏、太阳能、沼气热联发电等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加强余热余气余压等废能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鼓励环保治理由长流程工艺向短流程工艺改进,推动治理工艺过程药剂减量化,推广磁悬浮风机、水源热泵、高效曝气装置等绿色低碳产品,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十二)推行服务型制造。扩大绿色低碳供给,加快发展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环境信用评价、碳资产管理、碳排放核算等新兴环保服务。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医院、环境管家和环境顾问服务,开展重点行业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试点,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环保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鼓励一批规模大、技术新、实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品牌、人才、市场、资金优势,从设备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发展,从单纯产品供给向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

四、加大保障支持力度

(十三)加强政策衔接。紧跟国家“十四五”污染防治技术需求,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在科技创新、产品推广、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强政策衔接,强化政策协同,助推政策合力,全面打造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环保装备供给体系。

(十四)优化市场环境。强化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完善企业质量信用动态评价和公布制度,建立省级环保装备企业及产品信用数据库。加强行业规范引导,推进非标产品标准化,充分发挥产品技术标准在市场竞争中的约束作用。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鼓励企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

(十五)培育人才队伍。依托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环保装备制造业人才创新实训基地,加快集聚一批跨学科、交叉融合的“高精尖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高水平技术实干型人才。着力培养一支贯通环保装备领域“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科技转化、应用推广”完整创新链的多层次的人才队伍。

(十六)深化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引导企业构建技术研发、采购、制造加工、品牌建设、产品推广、售后服务一体化体系,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拓展国际市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国合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优势,围绕人才培育、技术创新、品牌推广和标准化等方面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推进技术装备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结果国际互信互认,助推优势产品全球化布局。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