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贺克斌出席揭牌仪式!西南交通大学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时间:2024-04-03 10:10

来源:环境有道

3月31日,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大会暨“环境+”学术研讨会在犀浦校区举行。

学校党委书记余敏明,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汪华林,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彭勇,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何正友,南昌航空大学原校长、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罗胜联、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党委书记李芳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刘鸿研究员、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欧阳钢锋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刘猛教授、中科院城市环境所赵峰研究员、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江霞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董帆教授、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冬波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贾汉忠教授、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陈宏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伍晓春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扬华学者牛军峰教授等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领导出席大会。学校党委副书记高平平主持会议。

余敏明代表学校向环境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对环境学科的老领导、老同志以及广大教职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和大力支持学校办学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海内外环境校友表示衷心感谢。余敏明指出,学校高度重视环境学科的建设,强化学科内涵式发展,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加大资源保障力度,推动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前,学院师资队伍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共建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拥有一个环境污染控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面向交通强国、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结合学校轨道交通学科集群的优势,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在交通工程、环境控制、区域开放、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产出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余敏明要求,环境学院要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主动面向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建设学科有特色、行业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的研究型学院,为绿色低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1712110396425988.png

何正友宣布学校关于组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通知。

1712110421799494.png

在与会人员的共同见证下,余敏明、贺克斌、汪华林、彭勇、张军、学院党委书记甘霖、执行院长龚正君一起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揭牌。

1712110350380038.png

彭勇向环境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表示,西南交通大学在128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学术成果,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栋梁,同时长期致力于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服务与方法,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学科组建成立环境学科与工程学院是顺应时势而为,必将迎来高水平发展的新篇章。他希望,环境学院聚焦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融合协同创新,为四川乃至全国生态环境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产出更多一流的科研成果。

 教师代表、环境学院欧阳峰教授,学生代表、环境工程专业2020 级本科生林朝标相继发言。他们表示,环境学院师生将矢志不渝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投身于环境科学的学习与研究中,身体力行、久久为功,为共建美丽世界作出交大环境人的贡献。

在学院成立大会筹备期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多家企事业单位、兄弟高校和校内各单位发来题词、贺信、视频,衷心祝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殷切期盼学院发展得更快更高更好。

在随后举行的“环境+”学术研讨会上,贺克斌院士、汪华林院士、张军分别作题为《碳中和背景下环境学科的机遇与挑战》《碳中和背景下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思考》《把握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方位,在建设美丽中国新征程中建功立业》的主旨发言。

编辑:徐冰冰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