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3-05 17:07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姚森婧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3月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9年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扎实的推进,2010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因此,政府部门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支持并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2009年环境保护扎实推进
温家宝指出,2009年政府部门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6069万农民受益;安排预算内资金,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等项目2983个;加强“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治理;“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
在投融资方面,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动力,努力消除体制障碍,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业板的正式推出,为自主创新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把钱花在刀刃上。继续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
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严格执行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和产业政策,切实防止重复建设。对有财政资金投入的建设项目,要加强全程监督,坚决避免以扩大内需为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确保公共投资真正用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加快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实现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在公用事业改革方面,今年要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作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健全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和费用分摊机制。完善农业用水价格政策。改革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在推进这些改革中要注意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决不能让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健全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全面编制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继续做好增值税转型工作。推进资源税改革。
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温家宝指出,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等各类功能性机构,鼓励中外企业加强研发合作。鼓励外资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加快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行业有序向境外转移产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深化境外资源互利合作,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关键年。温家宝说,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一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扎实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今年要新增8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燃煤机组必须同步建成并运行烟气脱硫设施。
二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500万立方米、垃圾日处理能力6万吨。
三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同时,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新增造林面积不低于8880万亩。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中国水网)
编辑:姚森婧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