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5-09-17 14:56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王洪臣
污水处理以及污水再生利用是两个常议常新的话题,这主要因为每每国家加大污水治理的力度,可以一段时间过后水环境并未彻底改善。那么,我国的污水处理领域还缺乏哪些关键技术?市政污水治理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优秀的技术案例怎样的才能更好的获得推广?近日,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水网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
中国水网记者:我国的市政以及工业污水处理领域比较欠缺哪些方面的技术?
王洪臣:从具体技术手段方面讲,我国的工业废水处理领域比较缺乏针对高盐、高污染物浓度、难降解废水处理的关键技术;市政污水处理领域缺乏超深度的脱氮除磷技术,因为一些水环境敏感地区排放标准将要提高,因此对相应的水处理技术也要提高。
从宏观角度讲,工业废水处理缺乏集中处理技术,我国拥有大量的工业园区,废水通常会采取混合收集的方式,不同的污染物有叠加效果,集中式的污水处理技术需要强化;市政污水处理领域,需要进行“两重优化”:第一,设计优化技术,污水处理的各单元技术我国已基本掌握,但在设计上由于一些指标考虑不周全,造成运行效果不稳定,第二,运营优化技术,污水处理设施在能耗、物耗一定时要达到出水水质最好,就要进行运营优化。
中国水网记者:近期北京印发《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我国市政污水处理与再生的问题和方向是什么?
王洪臣:在国内,北京城市污水处理的水平相对较高,污水处理率83%,在全国同类城市处于领先地位,但水环境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因为城市的水环境承载力较低,大约占总量10%污染物的排入就会造成很大的破坏。未来像这类城市市政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将是,进一步收集并处理污染物以达到水环境治理的目的,但是治理这小部分污染物的难度并不简单,因为这些污染物包括分散点源污染、城乡结合部污染、雨水径流污染,收集处理较为困难,根本治理需要系统全面的考虑,建立以污染物为导向的治理方式。
中国水网记者:我国水处理领域以及整个环境领域,技术研发、创新的主体应该是高校、科研院所还是企业?
王洪臣:普遍而言在我国的水处理行业内,高校与科研院所有较强的技术创新、研发能力,企业的有较强的实践与应用能力,但不排除一些特殊情况。这种背景下,如果想加快技术的研发与落地,就应该切实做好“产学研”结合,建立一套相应的鼓励机制,不应该让“产学研”变成一句空话。
中国水网记者:目前,我国的水行业不乏一些具有推广意义的优秀技术案例,这些案例应当以何种方式进行推广?
王洪臣:制约水处理领域优秀案例推广的最大问题是合作模式不完善。以再生水为例,进行污水再生需要投入成本,达到水质要求,最终被业主使用,因此技术提供方、项目单位以及使用再生水的客户就应该建立稳定、健康、双赢的合作模式。
目前,工业再生水领域具有较多的优秀技术案例,主要原因是合作模式成熟,受条件制约业主需要用水,因此可以进行长期、有效的投入,建设方也尽义务建设优秀再生水设施,双方或多方利益相关,形成了良性循环;而市政再生水处理却恰恰缺乏这样的运作模式,尽管作为城市第二水源,市政再生水的支付和使用通道并不畅通,政府存在一定的缺位,应当以政府采购模式扶植一些再生水厂,或者用水资源费支付再生水,使多方可以进行良性的互动。
6月28日,由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共同主办的“2013(第七届)环境技术论坛”即将开幕。据了解,本次论坛力求搭建技术市场促进平台,解惑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促进难题。王洪臣将以“污水处理技术需求与技术发展方向”为题进行主题发言,敬请关注中国水网的后续报道。
编辑: 李丹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