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铁总:打好蓝天保卫战将逐港逐企制定铁路运输解决方案

时间:2018-07-06 11:15

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7月2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举行,探讨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提高综合运输效率有关工作情况。

中新社记者:我们知道铁路在调整运输结构的过程当中,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想请问铁路总公司在这方面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会有哪些具体措施?

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李文新:首先感谢新闻媒体和记者朋友对铁路工作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去年12月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调整运输结构,增加铁路运输量,铁路总公司立即行动,研究制定了2018年的铁路货运增量方案,将全年货运增量目标翻了一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铁路总公司主动担当作为,发挥铁路运量大、能耗低、排放少、污染小的比较优势,在落实好2018年的货运增量方案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开展调查研究,摸清运输需求,梳理铁路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制定了2018年至2020年货运增量的行动方案,提出了目标任务和各项工作推进时间表、路线图和配套措施。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铁路货运量达到47.9亿吨,较2017年增长30%,大宗货物运量占铁路货运总量的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其中,全国铁路煤炭运量达到28.1亿吨,较2017年增运6.5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5%,占比比2017年产运比提高15个百分点。全国铁路疏港的矿石运量达到6.5亿吨,较2017年增运4亿吨,占陆路疏港矿石总量的85%,较2017年提高50个百分点。2018-2020年集装箱多式联运年均增长30%以上。

为了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我们重点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着力解决运输能力问题。当前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不断显现,煤炭的供给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优质产能向山西、陕西、内蒙、新疆等地区集中,导致这些地区的运输供需矛盾相对突出。为解决这些矛盾,我们以扩充煤炭外运通道能力为着力点,围绕大秦线、唐呼线、侯月线、瓦日线、林西线、南渝线等六条线和山西、陕西、内蒙、新疆、援海援疆等六个区域为重点,深入挖掘运输潜力,为铁路货运增量行动提供可靠的运力保障。一个是扩大万吨的重载列车开行范围,目前我们全国铁路只有大秦铁路是万吨的重载线,我们借鉴大秦的经验,经过实验论证,今年已经在唐呼线、瓦日线增开万吨重载列车,到2020年,将唐呼线、瓦日线打造成联运量1.5亿吨、1亿吨的大能力货运通道,2020年蒙西自华中铁路投产后,也将开行万吨重载列车,形成北煤南运亿吨级的大能力货运重载通道。经过3年,万吨重载通道将由一条线增加到四条线。

二是挖掘既有通道能力,充分发挥去年开通的兰州到重庆,西安至成都等新线作用,释放宝鸡到成都、西安至安康等入川、入渝的通道能力,预计新增运能20万吨,挖掘南京到西安、侯马到月山等铁路的运输潜力,预计新增西煤东运、南运能力1200多万吨。

三是强化机车车辆的装备改造,未来三年铁路总公司将加大投资力度,新购置一批大功率机车和货车,满足货运增量运输需要。

第二,着力解决物流成本问题,由于援海援疆主要港口的港区铁路进港率不高,还有相当部分厂矿企业物流园区没有铁路专用线,“前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解决,导致多式联运的环节增多,从而综合的物流成本上升,我们将主动配合支持地区政府、港口厂矿企业大力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消除物流的中间环节,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同时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按照“一港一策”、“一企一策”原则,逐港逐企制定铁路运输解决方案,努力降低全程物流成本。

第三,着力解决运输供给问题,深化推进铁路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货运产品供给,努力提供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铁路货运产品。

一是解决运输需求不均衡的问题,针对运输需求不均衡与均衡的运输能力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煤炭中长期运输和大宗货物的协议制运输,大幅增加大宗直达和多式联运直达列车运行线。今年已经确定运量和运能货保协议的运量达到了20亿吨,占全年铁路货运量的50%,较去年增长了30%。

二是开发定制化的货运产品,加强与企业对接,针对用户运输需求,开发定制化产品,支持企业进行运输结构调整。

12

编辑:张伟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