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大气中国2021》发布:实现清洁空气与碳中和,目标和路径需协同

时间:2021-10-27 14:15

来源:中国大气网

日前,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为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方法和重点。

今日(10月27日),在“2021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上,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了最新报告《大气中国2021: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已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将会对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带来利好,建议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协同空气与气候目标与路径,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持续深化能源、交通、产业结构调整,助力实现清洁空气与“双碳目标”。

1635315448503460.jpg


论坛现场

报告显示,中国整体空气质量实现七连升,“达标”成主旋律,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中成绩亮眼。

“达标”成中国城市空气主旋律,蓝天行动促减碳目标完成

报告显示,自2013年以来,中国空气质量已连续七年显著改善,2020年全国六项污染物年评价浓度整体实现全面达标,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也增至202个。其中,2020年全国PM2.5年均浓度降至33μg/m3,首次迈入中国国家标准达标线,近年来有抬头趋势的臭氧在2020年实现了年评价浓度首次同比下降。

1635315513452629.jpg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博士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说,中国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得益于重视结构调整、末端治理和科学支撑的组合拳。报告显示,2020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降至56.8%,煤电装机比重首次降至50%以下,同时,煤电超低排放总装机容量达到了88%。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更多’蓝天’,意味着对公众健康多一份保护,”付璐说。“同时,“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也推动了中国能源、产业、交通结构的优化,对“十三五”碳减排目标超额完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1蓝天百强城市榜出炉,合肥跃升榜首

本次报告同时发布了“2021年蓝天百强城市榜”。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已连续三年发布该榜单。与传统的空气质量城市排名不同,“蓝天百强城市榜”评估的是城市的三年滑动平均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和政策措施,分别得到“成效分”和“努力分”,加总得到“综合评分”,旨在鼓励城市加大措施力度不断改善空气质量。

在纳入评分的168个重点城市中,合肥市摘得综合评分排名桂冠。综合评分20强城市中,广东省占7席,浙江省占6席。与上一年榜单相比,安徽省城市进步明显。

榜单显示,努力分排名靠前城市均为一线或新一线城市,除了北上广深,还有成都、武汉、青岛、天津、郑州等,可见经济发达城市的空气治理力度更大。

成效分排名中,临汾和晋城因空气质量改善较大,摆脱了此前的垫底境况。成效分落后城市主要集中在河南省,鹤壁在成效分和综合评分排名中均垫底。

“从排名靠前的城市的得分情况来看,‘努力’对城市‘蓝值’影响尤为重要,”付璐说。“排名靠前的城市,大多建立了领先的科学决策基础和评估方法,同时,这些城市在能源、工业、机动车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减排措施。”

实现清洁空气与碳中和,目标和路径需协同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是中国继2020年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之后的又一重磅宣言。

付璐说,《意见》明确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将为中国城市继续改善空气质量注入新动能。但要实现清洁空气和碳中和,仍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突破。

1635315554645368.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说,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同根同源,减污降碳可以协同增效,自2013年以来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让公众收获了更多的蓝天,也带来了可观的减碳效果。

报告提出,“十四五”是指导中长期协同规划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已经提出“3060双碳目标”,如何将碳中和的目标和路径与清洁空气协同起来,需要统筹考虑。

付璐认为,越来越多的城市迈入达标的行列,说明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难以担当引领城市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标杆作用。

近期,世界卫生组织在更新版《全球空气质量指南》加严了多项污染物的健康指导值。报告建议,我国应在“十四五”期间适时考量修订中国国家标准,收紧包括PM2.5和臭氧在内的污染物限值,并研究增设臭氧长期目标值。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说,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存在源头控制与健康效益“双协同”,“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应加强代表中国人群特征的本地化科学研究,为推进中国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结构调整道阻且长,相关部门及行业规划应统筹

12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