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全文 | 《上海市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

时间:2017-07-17 13:19

来源:中国固废网

陆路运输。推行公路甩挂运输等高效运输组织方式,继续推进老旧车辆淘汰。加大天然气加气站建设力度,进一步推广应用液化天然气(LNG)道路运输车辆,完成港区内集装箱卡车清洁能源替代。全面完成铁路电气化改造。加强公路、铁路枢纽的节能照明、变频技术改造,开发场站屋面分布式光伏项目。

(三)发展节能低碳建筑

新建建筑。新建民用建筑全部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其中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低碳发展实践区、重点功能区域内新建公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的比例不低于70%。在区域规划、土地招拍挂、项目报建、方案审批、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等环节,加强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的全过程监管。推广绿色建筑运行标识,引导建筑在绿色设计的基础上实现绿色运行。推广应用高性能节能门窗,新建建筑门窗传热系数不大于22W/(m2˙k),建筑物外窗及阳台门气密性等级不低于6级。大力推动新建民用建筑采用遮阳技术。鼓励新建建筑采用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新建建筑具备安装使用条件的,优先使用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

既有建筑。大力推广适宜本市的高效空调、热泵、带热回收新风系统、外遮阳等建筑节能技术;加快普及高效节能的照明产品、风机、水泵、热水器、电梯及节水器具等。制定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适宜技术推广目录。结合旧住房综合改造,开展“平改坡”、门窗、遮阳等节能改造。一定规模以上的建筑翻新和装修与改扩建工程,须同步实施相应的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不低于1000万平方米。加强路灯等市政公共设施节能。加强建筑设备节能调适,完善建筑运行的节能管理,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设置标准。

公共机构。切实发挥公共机构的引领作用,持续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实施公共机构用能运行管理和考核制度。加强能耗统计基础管理,深入实施市、区两级公共机构能耗数据网上直报。加快实施单体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分项计量安装与能耗监测平台联网,市级、区级公共机构能耗公示覆盖率分别达到90%、60%以上。完成公共机构重点用能建筑能源审计200家。推进机关、学校、医疗卫生等公共机构的能效对标管理,继续鼓励和推进以合同能源管理等形式开展节能改造。

商业商务楼宇和旅游饭店。持续开展示范创建工作,扩大低碳示范商店、绿色低碳商场、节能环保大型综合超市、绿色饭店等创建范围,并将节能降耗指标作为示范创建、旅游饭店星级评定与复核的内容之一。以合理用能指南为依据,加强能效对标管理。

数据中心。严格控制新建数据中心,确有必要建设的,必须确保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PUE)值优于1.5,从主设备选型、机房建设等方面降低能耗,推广机房冷热气流布局优化、精确送风、热源快速冷却等措施。全面推进既有数据中心节能改造。

绿色施工。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创建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符合条件的新建建筑必须采用装配式技术,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达到40%以上。加大全装修住宅推广力度,推广轻质内隔墙、整体厨卫等部品部件应用,外环内的商品住宅原则上实施全装修,逐年提高外环外商品住宅项目全装修比例。加大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力度。

五、控制农业和废弃物处置温室气体排放,提升碳汇能力

(一)控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

推广低排放高产水稻品种,控制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鼓励使用有机肥,因地制宜推广低碳循环生产方式。结合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推广深松深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碳汇。加强畜禽养殖场管理,大幅减少畜禽养殖总量,减少农业养殖温室气体排放。深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二)降低废弃物处置温室气体排放

大力推进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推广绿色账户,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生活垃圾清运体系的协同衔接,形成生活垃圾从分类、收运、资源化利用到末端处理的完整体系。到2020年,原生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推进垃圾填埋场填埋气资源化利用,减少甲烷直接排放。推广先进污泥处理技术,降低污泥发酵产生的甲烷排放。

(三)加强城市碳汇建设

以沿海防护基干林带、防污染隔离林、自然保护区、楔形绿地、滨水绿廊、大型公园绿地、郊野公园建设为重点,到2020年,初步形成“环形放射状”的基本生态网络空间体系框架。进一步提升郊区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森林植被碳储量300万吨,碳汇增量达到60万吨二氧化碳/年。促进崇明东滩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提高本市重要湿地的管理水平。

编辑:程彩云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