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平顶山市2019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发布

时间:2019-04-17 11:22

来源:平顶山市人民政府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落实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2)逐步推进热源半径内燃煤设施关停。推动关停整合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电厂供热半径15公里范围内小煤电、燃煤锅炉和未完成低氮改造的各类锅炉。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

配合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落实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40.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改造

鼓励城镇新建居住建筑执行75%节能设计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到2019年底,全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45%。进一步健全能源计量体系,持续推进供热计量改革。试点开展农村房屋节能改造,支持农户在墙体、门窗、屋面、地面等围护结构中采用节能措施,降低农村房屋采暖能耗。

牵头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委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

落实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九)打好监测能力提升战役

坚持考核环境质量、监管企业排污、提供决策支撑3个导向,构建涵盖全市工业企业、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监控网络,严厉打击数据造假,为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

41.加快构建工业企业全方位监控体系

(1)强化有组织排放监控。对全市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的涉气企业进行全面筛查,2019年9月底前,满足建设标准(含无组织排放治理后,设置集气罩并配备除尘设施的工业企业)的排污单位,实现在线监控“应安尽安”。其中,火电、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化等持有排污许可证的涉气工业企业,以及35蒸吨/时以上燃煤锅炉、20蒸吨/时以上燃气、燃油、生物质锅炉,全部完成自动监控设施建设。

(2)加强无组织排放监控。2019年9月底前,在全市电力、钢铁、水泥、焦化、陶瓷、工业窑炉等行业开展无组织排放监测试点。依据《环境空气降尘测定重量法(GB/T15265—94)》《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55—2000)》的相关技术要求,根据企业(园区)的占地面积、秋冬季的主要气象条件、企业产尘量,在厂区内重点工段、主导风向下风向按照网格布点法布设降尘收集装置,定期测定降尘量;按照无组织点位扇形布设的要求在主导风向下风向布设TSP或PM10、PM2.5自动监测设备,动态监控厂区无组织排放情况。

(3)开展VOCs排放监控。构建工业企业VOCs排放监控体系,依据《固定污染源废气非甲烷总烃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1013—2018)》,制定VOCs在线监控设备安装、运行、比对及联网技术规范;将包装印刷、工业涂装、化工等VOCs 排放重点企业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2019年12月底前,安装VOCs排放自动监控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实现现代煤化工等行业LDAR相关无组织排放数据与环保监管部门共享,基本实现涉VOCs重点企业排放监控全覆盖。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落实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42.进一步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2019年底前,全市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设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 实现市、县、乡和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空气质量监测全覆盖。加强降尘量监测,全市所有乡镇全面布设降尘量监测点位,提高扬尘污染防治监测能力。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

43.强化监测监控数据质量控制

(1)开展环境在线监控数据质量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加强对现场端设备的运行维护、监督检查、比对监测等工作行为的监督,不断规范自动监控数据的可靠性,严防数据造假。对排污单位弄虚作假,运行维护不到位、篡改、伪造、干扰监测数据的,依法从严处罚,依纪追究责任。

(2)加强对社会环境监测和运维机构监管。建立健全质控考核与环境监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立“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严厉惩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对不当干预监测行为的,依纪依法从严处罚,追究责任。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公安局。

落实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44.加强大气污染科技支撑

(1)提升综合观测能力。2019年底前,完成全市主要气流通道和重点地区颗粒物及光化学组份综合观测网,将大气科研成果与污染成因解析业务化应用相结合,不断提高观测数据挖掘研究能力,为研究区域大气污染成因、演变及溯源提供基础数据,为污染控制及治理提供科学导向。

(2)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加强预测预报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各类形式的技术培训,形成市、县一体化预测预报作业及会商机制,实现以城市为单位的7天预报能力,开展秋冬季10—15天中长期预报,进一步提升秋冬季重污染天气预测能力,开展重污染管控效果预测和评估技术研究,充分发挥市、县重污染应急联动执行技术支撑作用。

(3)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干预能力。加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卫星及长航时无人机遥感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强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评估和减排效果评估。开展人工增雨(雪)改善空气质量科学试验与研究,评估人工影响天气干预空气质量效果。

(4)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鼓励各县(市、区)依托专业技术部门,开展大气污染成因、污染治理和达标规划研究,开展“一市一测”“一企一策”及行业控制标准、行业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等科技攻关;充分利用科学家团队跟踪技术服务力量加强污染治理科学性指导,为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

1...6789101112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